彷徨读后感
- 彷徨读后感推荐度:
- 相关推荐
-

2023年6月20日发(作者:遵义方言)
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10篇
彷徨读后感1
彷徨,无时不在的彷徨。
人是奇怪的动物,总有着莫名其妙、复杂多变的情感,自己让自己不自
在。它会变幻,让人难以捉摸,就像女人般的善变而让人看不清。大部分人都曾经
彷徨过,就看你自己怎么看待。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俯身,想认清我前进的方向,只是脚下一片黑暗,
我赶忙四顾,想要求助,周围却只有孤零零的一个我,站在那迷雾中,分不清东南
与西北。
而路却在天上,逗弄着我紧张追逐的目光,不让我看清它的真实。我紧追
上去,它却飞得更欢,我伸手不可及,绝望的看着它耻笑我。
彷徨,还是彷徨。阳光什么时候才能驱散那可恶的迷雾,将我的路照亮。
到那时,我将在世界的一极,开辟我自己的世界。
近日里读了《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
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同时也流露了鲁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
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它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
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彷徨》是鲁迅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
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
“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
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
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
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
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
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
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
彷徨读后感2
这是一对来自北大励志的双胞胎的传奇故事。哥哥叫苑子文,弟弟叫苑子
豪。先是从两个将近两百斤的胖子减肥成功,再是两个人一起考入北京大学。这看
似传奇的人生引得了多少人的羡慕,当然我也不例外。但在这本书中,他们成功的
背后所付出的日日夜夜的努力实在是令人敬佩与称赞。
两兄弟在这本书中写了他们当时的高中生活,与现在的我们一样年轻又彷
徨。书中还写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学习压力学习方法以及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
的乐观心态与不懈努力。这本书着实让我心情豁然开朗,让我不那么害怕生命中的
那些挫折,要相信那些我无法战胜的、克服的、隐忍的、宽容的,都会令我更加坚
强。它告诉我,高中生活的每一天,都值得努力,并且用尽全力,因为只有这样才
能让以后的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生活马不停蹄地向前,时间让我们成长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开了许多,没
什么非我不可,也没什么不可失去。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弟弟苑子豪去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的时候,直到
铃响的时候他才发现有三科的选择题没涂到答题卡上。那一刻的他觉得老天给他开
了个巨大的玩笑,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十分为他难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
在看错时间面前不堪一击。面对眼看的加分,北大的梦想似乎离他越来越远。但他
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几个月的低谷里摸爬滚打地坚持并且更加努力,终于在高考
时还了他一个公道——如愿以偿地考入北大。并在大学期间,与哥哥一起创了自己
的品牌且坚持 写作、出书。
再强大的人也会有失败的一天,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硬汉或铁娘子,
那些都不过是遇到困难比普通人多挺了一会儿的人罢了。做努力爬行的蜗牛或坚持
飞翔的笨鸟,在最平凡的生活里,谦卑且认真地活着。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假如生活给了你一个巴掌,记得要起来
反抗。”每一个无比努力的日子都值得被记住,因为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最亮的地
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彷徨读后感3
鲁迅先生的《彷徨》多是以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闷的二
十年代中期,鲁迅先生注意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精神上的
穷困潦倒,无论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
灯》、《示众》还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
婚》,都能从中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深沉与愤慨之情。鲁迅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犹
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敌人的胸膛,刺痛敌人的神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贫苦人民
的生活,从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东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现状都真实的反
映了社会现实,深沉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地主豪强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
的束缚,表现了自己对人民生活贫穷、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自己对未来
中华民族命运的殷殷期望与高盛呐喊,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鲁迅先生以命运多舛的祥林嫂
为描写叙述的对象,取材于社会现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从
人物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变化的思想轨迹中透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与剥
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压迫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沦落与消沉,透露着这一时期社会的冷漠与隔阂,贯穿着鲁迅
先生对贫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殷殷关怀。
我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不正是前辈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祈求的美好
未来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经
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的胜利曙光,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
现在,让华夏这个伟大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种处境,然而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
彷徨,虽然孤独,虽然无奈,虽然失望,却从不曾忘记过用自己的力量与之作斗
争。我们身处这个民主的新时代,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应忘了前人所做
的不懈努力,所以,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终保持着一颗不灭
的心,就像海子所说过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保持着不变的信仰,我们所
想要的时间会给予我们,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高峰
彷徨读后感4
一张桌,一壶茶,一丝淡淡的书香,在每个失望的日子,《我们都一样,
年轻又彷徨》总会伴着我。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走近了苑子文,豪两兄弟的身
边,品味他们那百味人生。如茶,留有清香。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讲述了20个关于青春,正能量,勇气的故
事。每一个为了自己梦想而奋不顾身的日子,都应该被记住,每一天都应该用自己
最大的希望和勇气来迎接。
我还记得哥哥苑子文在书中说过:这是最好的年纪,你已经不再是个小孩
子,可以勇敢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又因为年轻,即使做错事,也会被原谅。所以
啊,时间别花在犹豫和畏惧上,考虑清楚了就去做。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和
“万一”,要时刻保持渴望和战斗力。是啊,青春哪有那么多时间用来后悔,害
怕。所以,从现在开始用心过好每一天,毕竟只有一次啊。
记得初一第一次月考的时候,考的特别的不理想,连续几天,整个人都处
在消极的情绪中,直到拿到这一本书,作者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可他们最后摆
脱了消极情绪,梦想在支持着他们,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他们不忘初心,依旧坚
持自己的“北大梦”从他们的文字中,我看出来这个梦想一直在支撑着他们前进,
最终梦圆燕园。受到他们的启发,我开始收起一蹶不振的样子,换上奋斗,努力的
决心。在这过程中,虽然累,但是很快乐,因为我也在为心底的小小梦想而努力奋
斗。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他们同样不是神的孩子,他们也曾身材臃肿,也曾不
讨人喜欢,然而最后减肥成功,成为了两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他们的成绩也不是
一直优秀,弟弟子豪因为北大自主招生失败,也曾跌入谷底;哥哥子文的成绩一直
没有弟弟的好,也曾反思过。也许梦想有时遥不可及,但你可以一直向上,向前。
文中最令我感动的不是负能量小姐的`故事,也不是远方先生的故事,而
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他们也有不好的时候,也有重大考试失利的时候。但看现在的
他们,北大生,创业了自己的品牌,谁曾想过他们一样跌倒过,颓废过,但他们依
然互相鼓励,走出了困境。是啊不努力,枉青春。
在成长的旅途中,有欢笑,有泪水,有顺境,有挫折。我们是否应该像他
们一样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去狠狠努力一把,毕竟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彷徨读后感5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
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
迅,本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
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
切相关。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说里的主人公(狂人)对
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
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绪不宁。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
他看透了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终日。这篇小说不算很长,却揭露了当
时社会的腐朽与封建压迫。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黄金之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
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幽
默辛辣的讽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颗幽愤深沉的爱国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
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
惨遭遇。鲁迅用包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
朽!
祥林嫂的不幸从她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开始,她还有一个严厉的婆
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佣,这是一种受
剥削的奴隶生活,然而她却很满意。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
剥夺了这个善良而又劳苦朴实的劳动妇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残酷到使她的终身幸
福不能自主,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深刻,很难理解,但你还是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
酷,当你打开鲁迅的小说集,感受那来自内心的警示与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
的沉思……
彷徨读后感6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
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
迅,原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
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
切相关。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说里的主人公(狂人)对
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
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绪不宁。作者的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
的。他看透了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终日。这篇小说不算很长,却揭露
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封建压迫。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黄金之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
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幽默
辛辣的讽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颗幽愤深沉的爱国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惨
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
朽!
祥林嫂的不幸从她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开始,她还有一个严厉的婆
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佣,这是一种受
剥削的奴隶生活,然而她却很满意。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
剥夺了这个善良而又劳苦朴实的劳动妇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残酷到使她的终身幸
福不能自主,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深刻,很难理解,但你还是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
酷,当你打开鲁迅的小说集,感受那来自内心的警示与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
的沉思……
彷徨读后感7
《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等作品享誉世
界文坛。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埃米尔·辛克莱的少年自10岁到18岁的心灵成长
历程。埃米尔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上面有两个姐姐,一家人与人为善,信奉宗教,
和和睦睦。但在这看似和美、平静的家庭里,埃米尔的生活并不平坦,首先在校外
因为硬充好汉,被另一阶层的小混混所控制,违背自己的心性做了一些坏事,这时
高他一个年级不同于普通孩子、早熟的叫做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试图引导他找寻
自我,真正的自我;后来他被父亲转往另一城市的寄宿式中学读书。但是他无时不
在思念德米安,回忆自己与他的交往,最终在大学注册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遇见
德米安,并与其一同加入了一个精神团体,他觉得自己很幸福。最终他牺牲在德、
俄两国发生战争的战场上,临终时他仿佛对生活的真谛——有所领悟,对变幻莫测
的命运有了认识。
小说文字优美宁静,清新如田园的早晨。我一直被作者牵引,往下阅读,
直到最后。德米安告诉我们:世界是复杂的,不仅有光明的世界,还有黑暗的世
界,不要只看光明纯洁的世界;还需要冲破这个世界的束缚,才能找寻新的自我;
我们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要做表层的、虚伪的人。()未来
不管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这些都是表面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角色里是否找到了渴求
的自我,这就是黑塞要表达的“自我”:听从内心,合于自然,找到属于自己的生
活之路,然后忠诚于它。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不管是工作、生活多么忙碌,亲情、友情、如何交织
演绎,社会关系中自己自在或者不自在,这些给自己造成的负面情绪都不足以摧垮
我们的精神支柱,只有在琐碎繁杂的生活里,找到自己的命运,找到自我,并且在
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那么内心就不会迷茫,不会过多的焦虑和
不安彷徨,也不会随波逐流。终有一天,命运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自己曾经的
梦想一样。
彷徨读后感8
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本书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
作。这本书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5年创作的小说。这些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
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贯穿着对生活在封
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变现出对民族生
存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动的便是《兔和猫》了。它告诉我生命是不应
该被漠视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生存发展,是达不破的规律,似乎我
们也不应该对那些处于艰难竞争中的生命发出厚此薄彼的议论。但是看管了弱者的
小事,强者的胜利,却会让人变得麻木,冷漠。尤其是当你漠视生命被侵蚀时,可
曾想过,当整个世界都无视生命时,那该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
心的平静。孔子说,君子跑庖厨,享受美味的同时,躲避开残忍的场景,其实只不
过是既成人时间的游戏规则,有逃避内心刺痛的最滑头的手段。
然而,鲁迅却不,他既不想跑,也不愿妥协,而且还要从这不能中找出一
条路来。有谁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却又时间最柔软的心肠。在鲁迅身上
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决,但她内心深处却是一刻舍身饲
虎的此信。这是一个仁者所具备的。
《呐喊·彷徨》中还提到了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思
想状态,一种心理满足感。也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满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是
幸福;否则的话,即使是锦衣玉食,也体会不到幸福。物质上的充裕与否,想来都
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里去寻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
幸福就在你的身边。怨天尤人着,是永远也品尝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多的感觉也无法用口水来散发,望大
家去看《呐喊·彷徨》这部书。
彷徨读后感9
1933年,鲁迅为《彷徨》题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于一
卒,荷戟独彷徨。”《彷徨》已经是一年前看过的了,但却仍记忆犹新。《彷徨》
里的各篇虽然题材不同,内容各异,但都着重描写社会各种人物的遭遇。借此换起
人们的觉醒,改造日益堕落的中国社会。
最让我们触动的是《祝福》,《伤逝》两篇代表作。 《祝福》是鲁迅先
生的一篇不朽之作。里面的主人公___祥林嫂,她善良,勤劳、质朴,顽强,但
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的对象,最终被旧社会
吞噬。短文一开头就有写“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
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肖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这一刻,我也在想:这哪是四十几的中年妇女,这分明是八九十岁的花甲老人呀!
社会对人民的压迫已到了这种程度。“让我不由得去为他们祝福!让我体会到革命
以后中国社会矛盾和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与《祝福》不同的是这
里这里不完全是黑暗的,这里还有纯美的爱情。《伤逝》__为那些逝去的美好而
伤痛。这诗一般的语言、读起来像听一首优美的小提琴曲,纯净、温婉、动人。却
消失在黑暗的时代里。如果说祥林嫂的悲剧是因为她没有文化,那么子君呢?她是
五四运动启蒙下的女性,也是敢于追求爱情的子君。但那个社会不允许,只有梦想
破灭,但他们的爱情也从社会中露出一丝光芒。让人觉得再黑、再暗、爱是永不变
的。这也证实了那句话”有立足之本才有爱。“也让我明白了人必须活着,才有所
附丽。”
读着读着,我感到十分难受,为那时的惨状也为那些人们难受。所以我们
更应该珍惜比那时好上数倍的现在!只有这样的历史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10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
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
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
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
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
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
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
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
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
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
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
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
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
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
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
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
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
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
生。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
流冲散、淹没。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
渺茫。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
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
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
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