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3-06-19admin心灵驿站

-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2023年6月19日发(作者:善于合作)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一

祖冲之(公元429-500)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

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

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

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

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

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

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

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

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

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

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

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

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

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

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

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

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

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

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

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

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

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二

陈省身191110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

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

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

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

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

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

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

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

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

(今天津铁路一中)。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

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

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

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

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

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

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

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

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

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

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

到南开大学。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

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

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

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

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第一

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

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

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

方,令他万分厌恶。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

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三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

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

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

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

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

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

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

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

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

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

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

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

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

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

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

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

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

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

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

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

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

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

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

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

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

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

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

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

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

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

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

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

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

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

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

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

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

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

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

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

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

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

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