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后勇的名人励志故事

时间:2023-06-19admin职场励志

-

知耻后勇的名人励志故事
2023年6月19日发(作者:avoidance)

知耻后勇的名人励志故事

没有人知道,在成功者功成名就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

辛酸与委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知耻后勇的名人故事,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相信,总有一些人,能够正视他人所给予的屈辱,知耻而后勇,

把屈辱挂在墙上,当做引爆自己小宇宙的那根火柴。而这样的人,必

定能把成功果实牢牢攥在手中。

从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毕业后,周星驰并没有得到机会立刻从事

自己挚爱的表演,而是被安排接棒好友梁朝伟,做了儿童娱乐节目

“四三零穿梭机”的主持人,播出时间是下午4点半的冷门时段。周

星驰在这里一待就是整整六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伟大演员的年轻人

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

在此期间,周星驰看着梁朝伟接拍电视剧、电影,很快大红大紫,

自己却做着并不喜欢的儿童节目主持人,无人喝彩不说,还要忍受别

人的漠视、歧视。有位影坛大哥当众说他“活得像狗一样”,一位娱

乐圈大姐大说他“你永远红不了”,一位好友说他“整天做白日梦,

幻想成为大明星”。更让人难堪的是,有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周星

驰只适合做儿童节目主持人,不适合做演员。

面对诸般羞辱,周星驰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认认真真地把那张报

纸上的报道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床头墙上,以此来激励自己,并发誓

开创一番大事业。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靠着“无厘头”的表

演方式,周星驰成为拥有粉丝无数的喜剧大师

无独有偶,足坛万人迷贝克汉姆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1998年法

国世界杯上,贝克汉姆因踢人被红牌罚下,导致英格兰队以10人对11

人,最终在点球大战中负于阿根廷,被淘汰出局,就此止步世界杯的

16强。出现这样的结果,小贝自然难辞其咎,他也为自己的不理智举

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夜之间,贝克汉姆由天之骄子变成英格兰全民公敌,遭受千夫

所指,曾经最爱小贝的家乡的球迷,在球场用愤怒的眼神瞪着他。为

了让自己知耻而奋进,小贝把“球迷的愤怒”这张照片放大后,一直

悬挂在家里客厅的墙上,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失败的痛苦。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辱感,是我们扞卫自尊的基础与

追求自强的动力。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遭遇到冷眼、非议

与侮辱。面对屈辱,有的人麻木不仁、浑然不放在心上,犹如风过水

波无痕;有的人仿佛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不堪承受重压,就此沉沦;有的

人,比如周星驰和贝克汉姆,却将屈辱挂在墙上,当做向上的动力,

激励自己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鲁迅是我国现代的著名文学家,可是他当年在日本留学时,起初

选择的并不是文学,而是医学专业。是什么原因促使鲁迅先生弃医就

文的呢?

鲁迅(188l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青

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深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担忧。1902年,

二十一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东京

弘文书院补习日语。此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思想十分活跃,并

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和当时以反清为目的、在东京组成的革命团体"

复会"的一些成员发生联系。19049月,鲁迅按照其通过医学救国

的理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学习极为刻苦认真,深受他

的老师藤野先生的赞许。

但是,鲁迅没有想到,他学习成绩优异,竟会引起一些日本学生

的嫉妒。在这些日本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是"低能儿",是不能取得

好成绩的。他们甚至认为,鲁迅所以每回考试都是好成绩,是因为老

师把考题透露给了他。--他们看不起中国留学生,这使鲁迅的自尊心

受到了很大刺激。

1905年学校里发生的另一件事,给鲁迅的刺激更大:一次上细菌

课后放映纪录片,内容是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所谓战绩的。影片中有这

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是

一群中国人。当时,看这部影片舶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影片

之后,大家拍手欢呼。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在数

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里放声悲歌。他翻

来覆去的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而无动于衷?他终

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

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

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他毅然弃医从文(尽管他在医学上的学业

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笔唤起中国人觉醒的道路。

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挚的热爱,促使鲁迅做出了弃医从文的抉择,

这一抉择使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更增添了若许光辉。

1.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

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

“你的。”朋友回答说。

“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

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

“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

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

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

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这决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

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2.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

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

里的琐事瞎忙。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

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

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

浸透到楼下的房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

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

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

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

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3.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

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

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

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

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

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

您还没吃饭呢! ”“不! 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

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

冲出了饭馆。

比尔.盖茨(cí)从小就是个“电脑迷”。他19551028日生于

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

(pèi)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等长大些又花

许多时间骑弹簧(huáng)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

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kù)爱数学和计算机。保罗.艾伦是他最好的

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

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

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

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

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

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xīn)片。两人不久就

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

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1973年,比尔上了

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

的工作。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

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

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他和他

的好朋友保罗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它配上

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如今,微软已成为业内的“帝国”,而这与比尔.盖茨小时候的

“电脑梦”是不无关系的。

店铺网: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做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就永远

不会有机会。

-

知耻后勇的名人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