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名人故事
- 励志的名人故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

2023年6月19日发(作者:新学期计划书)
励志的名⼈故事
励志的名⼈故事集合15篇
励志的名⼈故事1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命,光耀门庭,不事出产,闭门读书,却为⼤嫂所不容,为了消
除兄嫂的抵触,⾯对⼀再耻辱,哑忍不发,跟着⼤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吞声,出奔离家,欲浪迹天边,被哥哥追回后,⼜
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助刘邦,成绩了⼀番霸业。
励志的名⼈故事2
关于名⼈的励志故事1:易建联
他出⽣于⼴东鹤⼭市⼀个普通的⼯薪家庭,⽗母都是⽼实巴交的邮政职⼯。⽗母的⾝⾼都在1。70⽶以上。因为遗传的缘
故,他⽣下来就⽐同龄⼈⾼,这让他处处显得傲⽓凌⼈。
因为⼯作调动的关系,他两岁时随⽗亲来到深圳。
他3岁时,就学会了怎样把家⾥的电器弄得四分五裂,4岁时就把邻居的孩⼦打得跪地求饶。他进幼⼉园才⼀周,就成了
园⾥的破坏⼤王。班⾥的同学都不喜欢他,避⽽远之。⽼师经常打电话到家⾥诉苦。
因为朋友越来越少,他找不到玩耍的乐趣,索性玩起了篮球。那个时候,也只有篮球才是他唯⼀的朋友,他有什么快乐和
忧愁的事,都会在运球的时候⼤声说出来,在他看来,那是很正常的事,但别⼈暗地⾥却骂他疯⼦。
7岁那年,他进了深圳⼀个⽐较好的学校读书,他拜学校最有名的⽼师学习篮球。
他不信⾃⼰不能闯出⼀番成就,他信誓旦旦对母亲说,你们看着吧,不出10年,我将成为中国篮球史上最有价值的球
员。在家⼈看来,他的话只是对理想的⼀点毫⽆意义的安慰。因为,那时,他是⼀⽆所成。
10岁时,他⾝⾼已经有1。80⽶。他紧紧记得当年的那个誓⾔,他和⼏个同样爱好篮球的伙伴组建了⼀⽀篮球队,他取名
叫“梦之队”。队伍组成后他们就开始了紧张的训练。⽗亲看在眼⾥,⼜喜⼜忧,喜得是他从⼉⼦⾝上看到了当年那个顽强⽽⼜
灵⽓逼⼈的⾃⼰,忧得是他担⼼顽⽪的⼉⼦会把上课的时间也拿来练球。
为了监督他的学业,⽗亲不得不经常请假去学校看望他。
12岁⽣⽇那天,⽗亲带他去游乐园玩。⾛到门⼝,⽗亲突然问他要不要到⼭上去,因为那⾥的体育馆正在举⾏⼀场少年
职业⽐赛。但是等观光车的⼈太多,等了很久还没位⼦,⽗亲突然提出抄近路⾛,这样时间还能快⼀点。
他感到很惊讶,这⾥他来过⼏次,并没有发现⽗亲所说的近路。⽗亲笑了,拐了⼀个弯后指着⼀处陡坡说,就从这⾥上。
他愣住了。⽗亲没有理会他,借助旁边的⼀棵⼩树,⼏下就翻上去了。8分钟后,他们⾛到了体育馆的前⾯,⽗亲指着来
的那条路,意味深长地说,孩⼦,成功其实就像我们争先恐后地赶到⼭顶,如果都去坐观光车,不知要轮到什么时候,就算坐
上了,也被别⼈远远甩在了后⾯。既然都只是⼀个过程,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其他的⽅式呢,⽐如⾛路,虽然前⾯有荆刺和陡
坡,你也许会跌倒很多次,但只要坚持下去,你总能⽐别⼈捷⾜先登,也只有那样,你才能形成⾃⼰的优势啊。
⽗亲的这番话,让他铭记在⼼。
因为有⽗亲的⽀持和⿎励,他很快报名参加了深圳的街头篮球赛,虽然第⼀轮就被淘汰,但他没有泄⽓。他和队员击掌发
誓,明年重新再来。
回到家不久,他没有想到,深圳体校教练戴忆新竟然闻讯⽽⾄。他庆幸⾃⼰遇到了伯乐。由于有了专门⽽系统的训练,他
的⾝⾼与球技直线上升。
2001年,⾝⾼达2。02⽶的他⼊选中国国家青年队,在2005年到2006年的⽐赛中,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CBA史上最年
轻的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
他就是中国篮坛的热门⼈物,被称为新⼀代⼈⽓王的易建联。
2007年8⽉,他签约密尔沃基雄⿅队,成为继王治郅、巴特尔、姚明之后,第四位进军NBA的中国球员,他也是第⼀位到
现场经历选秀过程的中国球员。
他的⾄理名⾔就是:“荆刺和挫折,在⼀个⼈的理想下根本不算什么,鄙视它,爬上去,⼭顶上的你才是真正掌握⾃⼰命
运的上帝。”
关于名⼈的励志故事2:哥伦布
1451年,他出⽣于意⼤利热那亚的⼀个⼯⼈家庭。虽然⽗亲是⼀个著名的纺织匠,但是他从没有对纺织产⽣过任何兴
趣。每天,他都站在海边望着远⽅,他想知道,如果⾃⼰从这边游过去,对⾯会不会有更繁华的城市。
他经常会问:“爸爸,我什么时候能到对⾯去看看?”⽗亲说:“等你长⼤了,有钱了,买了⾃⼰的船,就可以去了。”他接着
沮丧地说:“那我什么时候会有钱呢?”⽗亲蹲下来,严肃地说:“孩⼦,只要你把⽬光放远点,财富迟早会被你左右。”
⼀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亲的朋友那⾥借来了⼀本《马可·波罗游记》,他如获⾄宝,待在房间⾥,如饥似渴地读着,⼀
周都没有⾛出房间。等读完了,他热⾎沸腾地对⽗亲说:“我想去黄⾦满地的中国。”那⼀年,他才8岁,他说他的梦想是当⼀
名出⾊的航海家。
为了实现拥有⼀条船的梦想,1476年,他参加了⼀⽀法国的海盗船队,后来流浪到葡萄⽛,当了⼀名⽔⼿,开始了他的
航海梦想。但是,他并不满⾜于近海航⾏,⽽是把⽬光瞄向更远处。通过申请,他获得了⼀次去冰岛的机会。在到达冰岛之
后,他并没有停⽌,⽽是继续向前航⾏了160公⾥。这次航⾏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西航的志向,那⼀年他26岁,他坚定地对⽗
亲说:“我的⽬标是横跨⼤西洋,去彼岸的亚洲。”
当葡萄⽛不能满⾜他的雄⼼壮志时,他毅然去了西班⽛。凭着三⼨不烂之⾆,他硬是说服了所有反对他的⼈。尽管这个过
程相当漫长,漫长得花费了他整整8年时间,但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他执著地相信,只要把⽬光放远⼀点,海那边就有
⽆穷的财富在等着他。
1492年8⽉,带着招募到的88名⽔⼿,他领着3艘船出发了。由于这次航⾏寄托着⼤家的梦想,所有⼈都信⼼满满。但是
船在⼤海上整整航⾏了三周,都没看见陆地的影⼦。很多⼈都动摇了,抱怨这是⼀次愚蠢的⾏动,甚⾄叫嚣着:“海那边根本
没有⼤陆,他是想把我们带进地狱。”但他毫不退缩,只是执著地坚持⼀直西⾏。
在继续坚持了11天后,他们终于看到了陆地,所有的⼈都尖叫起来。此时的他已不仅仅是⼀个探险家,⽽是⼀个新⼤陆
的发现者,是的,他就是蜚声世界的哥伦布。
在哥伦布发现新⼤陆回到西班⽛后,他受到了史⽆前例的盛情招待。很多⼈嫉妒他,也有很多⼈不屑⼀顾,说他不过是带
了⼏艘船,发现了块陆地,这事⼈⼈都可以做到,没什么了不起。这话传到哥伦布⽿⾥,他只是微微⼀笑。
哥伦布带了个⾃制的地球仪进宫,正好有⼈对他发泄不满,他把地球仪拿出来说:“你看见了什么?”对⽅傲慢地说:“欧洲
⼤陆。”哥伦布指着左边说:“这是什么呢?”“是⼤海。”“你再想想。”对⽅毫不犹豫地说:“⼀望⽆际的⼤海。”哥伦布稍微转动了
⼀下地球仪,说:“不,是⼤陆。其实地圆之说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可你们不愿去想,也不愿去做。我只是把你们的思绪往
前延伸了⼀厘⽶,我坚持了,我做了,所以我成功了。”
⼀厘⽶的成功秘诀,是哥伦布在发现新⼤陆之外,留给世界的另⼀份宝贵遗产!
关于名⼈的励志故事3:李明博
他家太穷,为了维持⽣活,他从⼩就帮助母亲做⼩买卖。
上⾼中那年,他开始做起新的⽣意——卖爆⽶花,以供学费。他卖爆⽶花,都是⾃⼰现做、现卖,浑⾝上下经常被汗和油
弄得脏兮兮的。
卖了⼀段时间后,母亲告诉他:“⼥⼦学校门前的零⾷卖得最快,你应该到那⾥去卖。”
按照母亲的要求,他开始在⼥⼦学校门前卖爆⽶花。每天天刚亮,他就赶到⼥⼦学校门⼝,调整好⽕候开始做爆⽶花,他
做的爆⽶花⽕候恰到好处,⼜好看⼜好吃,很受学⽣欢迎。
虽然⽣意⽐以前好,但他却感到很难为情。太阳出来后,他狼狈不堪的形象就毫⽆保留地暴露在众⼈⾯前:⼀双⿊糊糊的
⼿,⼀⾝不⼲净的校服,还有⼀张很疲倦的脸。
尽管他也在说服⾃⼰,安慰⾃⼰,但是⼀看到那些同龄的⼥⽣满脸幸福的样⼦,他就感到相形见绌,抬不起头、每次碰到
⼥⽣的视线,他都恨不得能在地上找个洞钻进去!
有什么办法能躲避她们的视线呢?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个好主意:戴上⼀顶⼤草帽。对!戴上它就能遮挡住那些⼥⽣的
视线了!尽管冬天戴草帽让⼈感到不⾃然,但为了躲避⼥⽣的视线,也实在没有别的好办法了!
有⼀天,正当他埋头卖爆⽶花的时候,突然背后传来了母亲的呵斥声:
“你这是⼲什么?⼤冬天戴什么草帽?快把草帽摘下来!”
在熙熙攘攘的校门前被母亲⼤声地训斥,他感到很委屈,很没⾯⼦,不禁流下了委屈的泪⽔。
母亲注视着他说:
“孩⼦呀,你卖东西的时候⼀定要看着对⽅,这样才有礼貌。只有你看着对⽅,⼈家才会愿意买你的东西:你连看都不看
⼈家,那怎么能卖好东西呢?”
母亲还特别加重语⽓说:“不管多么贫穷,你都要勇敢地⾯对现实,都要⾃尊、⾃强,决不能被贫穷压得⽆脸见⼈,垂头
丧⽓,”
这个当年卖爆⽶花的孩⼦,叫李明博。多年以后,他当选为第17届韩国总统⼀
李明博出任总统之后,在⾃⼰的回忆录中写道:
“多亏了母亲,多亏了母亲在⼤街上的教诲!母亲的教诲不仅使我勇敢地摘掉了草帽,⽽且使我树⽴起勇敢⾯对现实的处世
原则、多年以来,我不仅⼀直⽤母亲⾃尊、⾃强的要求激励⾃⼰,⽽且经常⽤⾃尊、⾃强的要求教导我的孩⼦。”
关于名⼈的励志故事4:张梦雪
当济南姑娘张梦雪打完最后⼀枪,平静地回头望向观众席时,⼤半个地球之外的家中,张梦雪的全家已是欢声笑语⼀⽚,
其中还夹杂着爸爸妈妈的沙哑哭声。
张梦雪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她为中国代表团夺取⾸⾦,⽽在济南观看现场直播的家⼈,已经从倒数第⼆枪开始提前庆祝。
这枚⾦牌的意义,这枚⾦牌的来之不易,让张梦雪的⽗亲张杰⽣与张梦雪的省队主管教练⽯震相拥⽽泣。“哥哥,咱孩⼦
争⽓!”⽯震哽咽着说。
贵⼈慧眼发现了射击天赋
张梦雪家是⼀个正宗的⽼济南家庭,在她涉⾜射击运动之前,家⾥祖祖辈辈从来没有⾛出过职业运动员。要说运动天赋,
那应该来⾃于张梦雪的⽗亲张杰⽣。
记者与张杰⽣攀谈的过程中,这位⽼实讷⾔的济南汉⼦经常词穷,然后搓搓⼿望向孩⼦的母亲刘振华。“张梦雪天⽣性格
沉稳,这⼀点随她爸爸。咱家也没有⼈搞体育,就她爸爸喜欢游泳,⽽且游得⾮常好。”刘振华说。
这个朴实⽽普通的济南家庭,如同千千万万济南家庭⼀样,曾经寄希望于让孩⼦好好学习然后出⼈头地,从来没有想过他
们家姑娘有朝⼀⽇能够成为运动员,更别说奥运冠军了。但是,仿佛是命中注定⼀般,张梦雪的射击天赋,终究被贵⼈发现
了。
张梦雪从⼩到⼤学习成绩优异,从济南市纬⼆路⼩学毕业之后,升⼊济南市⼆⼗七中,成绩⼀直稳定在班级前五名。如果
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张梦雪应该会考⼊省城的重点⾼中,然后再考上⼤学。
但是,初中⼀年级时的暑假活动,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时⼆⼗七中在长清举办了夏令营活动,其中有射击体验这个项⽬。轮到张梦雪射击时,她学校的体育⽼师看到这个⼥
孩⼦不⼀般,然后就说,让你爸爸来学校和我聊聊。”母亲刘振华说。
张梦雪的⼈⽣就此转折——她先是利⽤周末时间在济南市体校练习⽓步枪射击,随后遇到了⽣命中的第⼆个贵⼈,济南市
体校教练王红丽。王红丽⼥⼠从事⽓教学,她发现了张梦雪的⽓天赋。
接下来,为了张梦雪是否要⾛专业道路,济南市体校和济南市⼆⼗七中开始了⼀番拉锯战。体校不愿放弃这个天才,⽽⼆
⼗七中不愿意让品学兼优的孩⼦去搞射击。
“还是拗不过教练,体校特事特办,把张梦雪挖了过去。”提起这段往事,张杰⽣和刘振华对孩⼦的两所母校感激不尽。
⾃⾏车轮载出来的奥运冠军
张梦雪误打误撞来到了体校训练和学习,但是这并不能让张家⼈放⼼。
“我们⼼⾥没底呀!谁知道孩⼦能练到什么程度。⼀个⼥孩⼦,我们不放⼼让她⼩⼩年纪住校,所以她爸爸风⾬⽆阻,天天
骑着⾃⾏车接送张梦雪上学和放学。”母亲刘振华回忆起这段往事,眼⾓含泪看着丈夫张杰⽣。
“我们给孩⼦说,咱既然开始练了,那就没有回头路了。没想到,张梦雪练了3个⽉就拿到⼀个好名次。这些年来,作为家
长,我们看着孩⼦⼀步步成长,⾮常不容易。咱没有关系,能⾛到这⼀步,完全是靠实⼒。”
“我们⾮常感谢所有带过张梦雪的教练员,尤其是她的省队主管教练员⽯震。从2006年到2014年,张梦雪跟着⽯震教练员
练了8年,可以说是⼗年磨⼀剑吧!”刘振华说。
⾄今,张杰⽣夫妇⼀直住在纬七路的⼀所⽼式单位宿舍,这个家庭⽆法给予张梦雪太多物质⽅⾯的呵护,但是这个家庭的
教育,让张梦雪得到了完整的⼈格培育和良好的⼼理素质。
“张梦雪这孩⼦有时候说出来的话能让我们吓⼀跳,觉得这孩⼦还挺有觉悟的。⼀次,张梦雪和全家⼈⼀起吃饭的时候突
然说,我是花你们这些纳税⼈的钱在搞运动,所以我必须好好训练报答你们。”
如今,张梦雪对着刘振华说出的话,已经⽤⼀枚奥运⾦牌,⽽且是中国代表团的⾸⾦,作为回馈报答了祖国和⼈民。
2015年,张梦雪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世界杯赛,并且拿到了亚军的成绩。这就意味着,她为中国军团赢了⼀个宝贵的⾥
约奥运会⽓射击席位。随后,经过多轮残酷的射击国家队内部竞争,她如愿拿到了⾥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任何⼈都没有想到,当年爸爸⾃⾏车后座的那个安静姑娘,如今已经乘风破浪,成了奥运冠军。
教练⾼喊“⽼天爷是公平的”
多年的交往,⼭东省体校教练员⽯震已经和张梦雪家亲如⼀家⼈,他对张杰⽣⾔必称“哥哥”,对刘振华⾔必称“嫂⼦”,完
全没有教练员的架⼦。
7⽇晚上,⽯震见证了徒弟成为奥运冠军的历史时刻,当所有⼈激动地流下泪⽔时,⽯震反⽽相对平静。
利⽤抽烟凝神的⼯夫,⽯震⾛到⼀边袒露了⼼声。
因为⼀些不可⾔说的原因,⽯震与张梦雪这对师徒,曾经并不被省队看好。在发给媒体的《⼭东省参赛⾥约奥运会运动员
信息表》中, 张梦雪的“省队主管教练”这⼀栏是空⽩的。“我知道,我知道,这⾥⾯有故事。”
⽯震深吸了⼀⼝烟,⽆意诉说那些过往。
⽯震只是⽤他粗壮的双⼿握着记者的双⼿,不停地说,“⽼天爷有眼,⽼天爷是公平的!”他的眼⾓湿润了。
“张梦雪能进⼊国家⼆队已经很不容易了,打⼊⼀队更是不容易。张梦雪夺取⾦牌,⼀半是给⾃⼰争⽓,⼀半是给我争
⽓!”⽯震说。
每⼀位奥运冠军的诞⽣都是不容易的。⽯震说,“张梦雪尤其不容易!”
励志的名⼈故事3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学的创始⼈。在20年代,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
地质⼒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
四”误填⼊姓名栏⾥。怎么办?李仲揆灵机⼀动,把“⼗”加⼏笔成了“李”字。⼀看,名叫“李四”,⼜太俗⽓了;⼜在后⾯加了⼀
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的时候,家⾥很穷,兄弟姐妹7⼈,爷爷⼜卧床不起。⽗亲是教书先⽣,收⼊微薄,妈妈⼀⼈种⽥,⽇⼦很艰
难。李四光排⾏⽼⼆,年岁很⼩,但⼗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活,⼼⾥难过,就千⽅百计帮助妈妈⼲活。天刚亮,他
就起床,把⽔缸装得满满的;上⼭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爱动脑。他帮妈妈舂⽶,⽤脚踩踏板,⼈⼩踩不动,他动脑筋⽤绳⼦绑在⽯杵那⼀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
时,同时⽤⼿使劲拉绳⼦,这样⽯杵就动起来了。他和⼩朋友去荷塘采藕,⼩伙伴⼤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节
断藕带回家。⽽李四光精明能⼲,他先顺叶踩到藕,再⽤脚⼩⼼地探出藕的⽅向,然后依着它⽣长的⽅向⼀点点把泥踩去,收
获⼀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在⼩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
为⼩学堂⼀位优等⽣。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本深造。在⽇本上⼤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了兴趣,⽴志探索地质构
造的奥秘。
⼏⼗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研究,提出了地质⼒学的构造理论,并⽤这个理论去寻找⽯油天然⽓资源、矿产,预测地
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页。
励志的名⼈故事4
⾃幼酷爱书法,古代书家各种书体都临摹,经过⼀番苦练,终于和前⼈写得⼏乎⼀样。但⼤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
⾃⼰也很着急,⽐以前练得更为刻苦。
⼀个夏天的晚上,郑板桥和妻⼦坐在外⾯乘凉,他⽤⼿指在⾃⼰⼤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上去了。
妻⼦⽣⽓地把他的⼿扣了⼀下,说:“你有你的体(⾝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的体,写别⼈的体?”
闻⾔,郑板桥突然醒悟,他由此联想到⾃⼰的学节。各⼈有各⼈的体,互不相同,如此才会有⼤千世界众⽣相,写字不也
应该这样吗?各⼈有各⼈字体,如此古往今来才会有突破和⾰新,不然陈陈相因,千⼈⼀⾯,也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了。想到这
⾥,他明⽩了⾃⼰学字写字的问题了,我为什么⽼学古⼈的体,⽽不⾛⾃⼰的路,创⾃⼰的体呢?
从此,郑板桥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书与篆、草、⾏、楷相杂,⽤作画⽅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那独特的“六分
半书”,也就是⼈们常说的“乱⽯铺街体”,成了清代具有特殊风格的著名书画家。
励志的名⼈故事5
沈约,字休⽂,出⽣于公元441年,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他博学多才,藏书两万卷,尤擅长⽂学,被誉为齐梁
⽂坛的领袖。他初仕刘宋朝尚书度⽀郎;后⼊南齐,历任东阳太守、国⼦祭酒等职;再⼈南梁任尚书左仆射、侍中、中书令,
官⾄尚书令兼太⼦少傅,为南朝⼀代名相。
沈约的⽗亲沈璞,是⼀个饱读诗书有才华的⼈,宋⽂帝时任淮南太守。在此期间,沈约与母亲在家,⽣活倒也安定。沈约
两岁时能背《诗经》,五岁时开始读经史,到了七岁时,便能吟诗作⽂。⽗亲沈璞长年不在家,知道⼉⼦如此长进,⼼中⾃然
⾼兴。他经常书信⿎励,还把⾃⼰最喜欢的《左⽒春秋》、《史记》、《汉书》等经典派⼈送回家,⿎励沈约进⼀步学习。
然⽽好景不长,沈约⼗⼆岁那年,⽣活发⽣了剧变。公元453年⼆⽉,太⼦刘劭率军⼊宫,杀死宋⽂帝刘义隆及宰相江
湛,⾃⽴为帝。五⽉,武陵王刘骏再诛杀刘劭,这就是孝武帝。在这两次宫廷政变引起的动乱中,沈约的⽗亲沈璞受到牵连,
也不幸被杀,并有诛灭九族的⼤祸。消息传来,沈约母亲急忙带着⼉⼦沈约,连夜从后门逃出。母⼦俩隐姓埋名,辗转来到浙
江东部的⼀座寺庙。多亏庙中僧⼈怜悯,他们才在寺庙后院的⼀间破房⾥住了下来,得有栖⾝之所。此后,母亲靠纺纱织布挣
些钱,勉强维持⽣活。
沈约年纪虽⼩,却⼗分懂事,读书也更加⽤功。母亲见⼉⼦如此,相信将来必有出头之⽇,⽣活虽苦,也不觉得苦了。
沈约把从家中带出的书读完,没有钱买,便去附近村中借书。他知书达理,举⽌⽂雅,⼜谦虚礼貌,村中家有藏书的⼈都
愿意把书借给他。
⼜过了⼀些⽇⼦,母亲连买灯油的钱也没有了。母亲见常有⼀些富户为寺庙捐赠灯油,为了⼉⼦夜间读书,母亲便向寺内
⽅丈借油。那⽅丈见沈约不但酷爱读书,⽽且⼿脚勤快,每天清晨僧⼈还未起床,就主动把寺院打扫⼲净,早就喜欢上了他。
⽅丈见他母亲前来借油,便很热情地说:“⼩施主年少多识,屈居我寺,已使我寺⽆上荣光。区区灯油,能助⼩施主读书,需
⽤时尽管来取好了。”
有了灯油,沈约更是废寝忘⾷,⽇夜攻读。
母亲担⼼⼉⼦⾝体,劝其休息⽆效,便只准他每晚⽤⼀盏灯油,不许再添。后来母亲仍嫌他睡得太晚,即使⼀盏灯油也要
⼀点⼀点地给他减少。
沈约理解母亲的⼼情,⽆论母亲怎样做他都⽆怨⾔。于是他便在每晚油尽灯熄前,抓紧学习⼀些新知识,灯灭之后,躺在
床上再在脑中复习和背诵当⽇读过的内容。
⼏年过后,皇帝⼤赦,沈约和母亲才得以返回家乡。
济阳名⼈蔡兴宗听说沈约破庙读书的经历,很是佩服,经常前来和他切磋学问。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以后,仍不忘记沈
约,把他请去任安西外兵参军兼书记。沈约做官以后,克尽职守,连续⼈仕宋、齐和梁三个朝代。
蔡兴宗经常⽤沈约的事教育⾃⼰的⼉⼦:“沈约的操⾏和才华,⾜可为⼈师表。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
励志的名⼈故事6
林肯的台阶
⼀个1周岁左右的⼩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来到公园的⼴场前,要上有⼗⼏个阶梯的台阶了。⼩男孩却挣脱开妈妈
的⼿,他要⾃⼰爬上去。他⽤胖胖的⼩⼿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
回头瞅⼀眼妈妈,妈妈没有伸⼿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充满了慈爱和⿎励。⼩男孩⼜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
的想法,还是⼿脚并⽤⼩⼼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屁股抬得⽼⾼,⼩脸蛋也累得通红,那⾝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
⼿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上的⼟,在那通红的⼩脸蛋上亲了⼀⼝。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1年。但林肯从⼩就养成了热
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炭在⽊板上写字,⽤⼩⽊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
⼀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
失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
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疑问,她⽤坚强⽽伟⼤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他勇敢⽽坚定地⾛向未来。
不⾔⽽喻,⼈的⼀⽣有⽆数级台阶——⽣活、学习和⼯作。如何⾯对和攀登这些⼈⽣之阶?对于孩⼦,是牵着⼿、搀扶着
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就会使孩⼦产⽣依赖性,常常把⽗母
当成拐棍⽽难以⾃⽴。如果家长抱着孩⼦上台阶,把孩⼦揽在襁褓⾥,那么,孩⼦就会成为被“抱⼤的⼀代”,不经风⾬,不见
世⾯,更难⽴⾜于社会。平时,孩⼦饭来张⼝,⾐来伸⼿,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考上⼤学⽗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
⼤学毕业后找⼯作,⼜得⽗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是很难⾃⽴成⼈⼤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不妨让孩⼦吃点苦,有“台阶”让他⾃⼰爬。这样,孩⼦也许能“⼀⿎作⽓”,攀上光辉的顶点。
励志的名⼈故事7
历史见证了这⼀刻,世界见证了这⼀刻!北京时间2⽉18⽇,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500⽶短道速滑决赛中成功卫冕之
后,在全世界⽆数观众⾯前,她激动地跪在冰⾯上,冲着⾃⼰的教练磕了两个头。
不知内情的⼈也许会这样想,王濛的这⼀跪,只是其夺⾦后狂喜激动的宣泄,⽽了解内幕的⼈此时⼀定明⽩,王濛的这⼀
跪,是她从⼀个“刺头青”⾛向成熟后对⾃⼰教练的深深感恩。
⽤王濛⾃⼰的话说:“这两个头,⼀是感谢教练的知遇之恩,是她让我知道500⽶短道速滑到底该怎么滑;⼆是感谢领导、
队友和医务⼈员等所有给予我帮助的⼈。”她提到的教练,就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李琰,也是在3年前被王濛“炮轰”的李
琰。
20xx年,在都灵冬奥会上,年仅20岁的王以44秒345轻松夺得⼥⼦500⽶短道速滑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都灵冬奥会⾸
枚⾦牌,打破了中国代表团在都灵的“⾦牌荒”,王也因此成为国家队最⼤牌的队员。20xx年,李琰从美国回来担任中国短道速
滑队教练不久,就遇上了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召开。当中国⼥⼦队在1500⽶⽐赛失利后,王把失利的原因归咎于李琰的执教理
念,在公开场合⼝出狂⾔:“这是什么战术呀?什么都没有,我觉得⾃⼰不适合再在国家队了,我会主动申请回到⿊龙江队。
”当时,王并未意识到⾃⼰这句话会在社会上产⽣什么负⾯影响,⼀时间舆论哗然,王和主教练李琰之间的⽭盾,成为⼈们议
论的热点。舆论⼏乎⼀边倒地把狂妄、⾃⼤、“刺头青”等词语毫不吝啬地送给了年轻的王。
虽然王濛已经认识到⾃⼰的错误,并在队⾥写了检查公开向李琰教练道歉,最终还是被冬季运动管理中⼼“下放”回到了⿊
龙江队。
在被“下放”的那段时间,王濛仿佛变了⼀个⼈。她后来回忆说:“从都灵冬奥会所谓的‘⼀夜成名’到‘亚冬会风波’,我承载了
太多⼈的厚望。我没有被挫折击倒爬不起来,我⼀直咬紧⽛关在努⼒努⼒,不停地向前冲冲冲,因为我明⽩⾃⼰⾝上的责任和
担⼦。像我这样年龄的⼥孩⼦,还在⽗母⾝边撒娇、在学校⽆忧⽆虑求学、和朋友打闹,但我明⽩,从⾃⼰穿上冰⼑,站在起
跑线,为短道速滑⽽⽣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再属于我。”
当王再度回到国家队时,李琰并未计较前嫌,⽽是⼤度宽容地接纳了她,并⼒主王担任了国家队的队长。犹如凤凰涅的
王,在李琰的训练下成绩突飞猛进,担负起了“领军⼈物”这个⾓⾊,和李琰相处得像母⼦⼀般。王感触颇深地说:“以前确实是
我错了,经历了⼀次⼤起⼤落,我才真正看到⾃⼰的不⾜,也深切体会到了李教练⼀颗慈母般的⼼。在她的教诲下,我已完全
改变了⾃⼰。以前,我在⽐赛时只管我⾃⼰,⾃⼰赛好就⾏了,现在看到队友们赛得好,我打⼼眼⾥⾼兴。”
在此后3年的所有赛事中,王濛参加的500⽶⽐赛⼏乎没有让冠军旁落,她甚⾄成了这个项⽬世界上能滑进43秒的唯⼀⼀
⼈。但她已完全没有了先前的“⼤牌”作派,相反,成绩越好,对教练李琰就越尊敬。李琰曾私下说:“王濛越来越成熟和沉稳
了,她已具备了⼤将风度。”
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500⽶⾦牌,从⽽使她成为中国队⾸个在冬奥会上卫冕成功的选⼿后,她⾸先想到的是和⾃
⼰3年来朝⼣相处的教练李琰,在滑过终点线后的第⼀时间,她便冲到了教练席,对着⾃⼰的恩师李琰双膝跪地磕了两个头,
随后⼀跃⽽起,紧紧抱住了李琰。
此时的李琰,也忘情地和⾃⼰的爱徒紧紧相拥,喜极⽽泣地开玩笑道:“真是个俏⽪的孩⼦,回去之后就该朝我要红包
了,这不是过年了嘛!”
王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以最传统最感恩的⽅式感谢主教练对我的宽容,更感谢教练带给我这么好的成绩,让⼈看到王
濛滑得真不错。我虽然感觉⾃⼰⽐以前更沉稳了,但我认为,⼈在越接近⾃⼰⽬标的时候,就越容易发⽣问题,所以,就越要
加强⾃⾝的修养。”
励志的名⼈故事8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西晋著名⽂学家,造成“洛阳纸贵”。读万卷书,⾏万⾥路左思耗费了近⼗年⼼⾎终成名作。
左思⼩时候,他⽗亲就⼀直看不起他。⽗亲左雍从⼀个⼩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材矮⼩,貌不惊⼈,说话结巴,
倒显出⼀副痴痴呆呆的样⼦,常常对外⼈说后悔⽣了这个⼉⼦。及⾄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
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时呢。”
左思不⽢⼼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中的
宏⼤⽓魄,华丽的⽂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不实、⼤⽽⽆当的弊病。从此,他决
⼼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篇《三都赋》,将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
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个满意的句⼦。经过⼗年,这篇凝结
着左思⽢苦⼼⾎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将⾃⼰的⽂章交给别⼈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初⼊洛阳的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
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猜他写成的东西只能给我⽤
来盖酒坛⼦!”
左思的《三都赋》在⽂学界品评时,那些⽂⼈们⼀见作者是位⽆名⼩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将⼀篇《三都赋》
说得⼀⽆是处。左思不⽢⼼⾃⼰的⼼⾎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
为⽂中的句⼦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了。他称赞道:“⽂章⾮常好!那些世俗⽂⼈只重名⽓不重⽂章,
他们的话是不值⼀提的。皇甫谧先⽣很有名⽓,⽽且为⼈正直,让我和他⼀起将你的⽂章推荐给世⼈!”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章予以⾼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章写了序⾔。他还请来著作郎
张载为《三都赋》中⼈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常常重视古代⼈东
西,⽽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原因啊!”
在名⼈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学之⼈⽆⼀不对它称赞不已。甚⾄以前讥笑左思之⼈--陆机听
说后,也细细阅读⼀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
停笔不写了。
同是⼀篇⽂章,有⼈将它贬得⼀钱不值,有⼈使之名噪⼀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低⼈区别,可是更重要⼈是反映了⼈
们是否重视新⽣⼒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年始成。复以⼗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
之。⾃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青睐。左思⾃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之褒贬⽽
遭埋没。便请⽂学家张华过⽬,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复请教当时名⼠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
此名声⼤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贵。
左思的《三都赋》更是造成了令政府相当头痛的“洛阳纸贵”的局⾯。这篇赋,耗费了左思近⼗年的⼼⾎,为此他专门拜访
专家,⼜到蜀都、吴都、魏都去实地调查,继续在家⾥挂满纸笔,以备有灵感来时随时写下,可谓是读万卷书,⾏万⾥路。
就像⼀则外国⼩寓⾔说的⼀样:花⼗年时间画⼀幅,⼀天就可以卖出去,⽽花⼀天时间画⼀幅画,可能⼗年也卖不出去。
左思深谙此道理,难怪此赋⼀经发⾏,风靡全国,从此,丑男作家终于⼀鸣惊⼈,扬眉吐⽓了!
励志的名⼈故事9
兰姆的点⾦术
他个⼦不⾼,⾝体单薄,眼中散发出淡淡的忧郁,⽽他的性格就像他的姓⽒——Lamb(羔⽺)⼀样,羞涩、温和。他⼀⽣
默默⽆闻,屡遭不幸,然⽽⽆论遇到多么⼤的挫折,他都能⽤他那特有的点⾦术化腐朽为神奇,化痛苦为欢乐——他就是英国
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