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励志创业史
- 公司励志创业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

2023年6月18日发(作者:克莱斯勒破产)
公司励志创业史
创业者是商业经济中⾮常活跃且重要的群体,经济的发展和⾰新往往都是创业者推动的,中国现在也越
来越改变原有传统观念对创业者更加的尊重及推崇。下⾯店铺就为⼤家解开公司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
你。
公司励志创业史篇⼀
另附16年前,他在中关村创业时的年会演讲记录及珍贵视频,那时候他的⽬标是,在2000年京东总
营业额最少达到1200万,并让⼤家能进写字楼办公,公司招⼀个库管、⼀个销售员。今⾮昔⽐,令⼈恍惚。
我从2004年做电商到今年已经快12年了,回过头来看,过去这么多年,有⼀点我们可以预见,就是
未来不管互联⽹怎么发展,出现什么样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概念,有⼀点能够确定,就是迄今为⽌没有任何
⼀个⼈,没有任何⼀家公司和国家可以打破经济的基本规律。
不管是在哪⾏哪业,发现⼀家创业公司能够取得成功,有四点最重要,⽽且这四点基本上能够判断
⼀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
所以,今天和⼤家分享⼀下,根据我12年创业经历发现的⼀个基本规律,叫“⼀拖三”。
团队,⼈确实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们每个⼈做企业的想法都不⼀样,⽬的也不⼀样,有的是为了好玩⼉,有的是为了养家糊⼝,最
早创业只是为了让⾃⼰的家⼈⽣活得更好⼀点。
⼤学毕业到⼯作两年之后,我的创业原因也⾮常简单,我的外婆那时候⽣病在床,需要很多钱治
病,钱都要靠⾃⼰家⼈筹集。其实每家都没钱,我们那⼉除了⽶和⾯没有别的,为了给外婆治病,基本就是
舅舅家、姨家卖粮⾷。农村⼀旦⼀个家庭有⽼⼈⽣病,特别是卧床不起,三年五年需要打针吃药,⽼实说确
实是⼀个沉重的负担。我就是想着赶紧创业,赶紧赚钱,不⽤让家⾥卖粮⾷,让外婆有钱治病。所以直到
2004年做了电商之后,⾃⼰开始了解什么叫商业模式,⼀直到2007年,我才知道什么叫风险投资,才拿到第
⼀笔融资。
2004年之前,我们做了六年的传统零售,那时候内部制定了⼀个“倒三⾓”的体系。今天在座的创业
者可能看到过这个图表,京东商城⽤了⼗⼏年的体系,最底下的是“团队”,是最基础的。
今年,我们投资了⼏⼗家企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昨天,我们投资的⼀家企业关闭了,当
然,并不是这个创业者⾃⼰的能⼒问题,确实是⾏业选择,对融资的把握,现⾦流的控制等等因素影响,作
为⼀个初创企业,缺乏⼀些经验。我们相信,如果再有投资,我们会坚定地再给他钱,因为我们看好这个团
队,看好这个⼈,他们都是⼀帮很聪明的80后,很能吃苦,很有激情。
对于任何⼀家企业,团队都是最重要的。⽐如IT⾏业,我们都知道IBM,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初
的时候,IBM卖⼀台电脑/PC机净利润可以赚到⼀万块钱,他主要卖⼤型机、⼩型机,卖⼀个都可以赚⼏⼗万
美⾦。但是1990年代PC机还是暴利的时代,所有包括咱们中国联想、宏基、戴尔等等都在纷纷做PC机的时
候,IBM居然说要转型,要做服务,做软件。
⽽且⼤家可以看到,转型了之后,整个IT⾏业就只有IBM,虽然最近半年IBM也遇到了新的困境,我
想他们还需要⼀次转型。任何⼀家企业,⼀般7年-10年都会遇到⼀次⼤的转型。
⾄少IBM在1990年代,整个PC⾏业⾮常有利润的时候,它就预见到了未来,转型做了软件和服务,
这奠定了IBM过去20年的地位。在1980年代做IT的那⼀拨⼚商⾥⾯,只有IBM市值维持了20年的⾼利润,为
股东提供了丰厚的回报。为什么?核⼼就是IBM的团队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提前做出转型,找到⾏业的⼀个新的
增长点。
如果说创业失败了,只有⼀类企业,就是跟政策⾼度相关的⼀些⾏业,靠政策吃饭的⾏业,失败了
可能确实不是因为团队。⽽其他⼤部分企业死掉基本都是因为⾃⼰团队不⾏。中国很多企业经常会说,我这
个企业困难是市场不好,消费转型等等,其实核⼼还是团队没跟上。
创始⼈对这家公司是要承担绝对的责任的,所以我也常说,如果有⼀天京东的业绩和增长不好,涨
不上去了,业绩⼤幅度下降,往往都是我们核⼼管理团队,特别是以我为⾸的核⼼管理团队出了问题,跟不
上发展的节奏。任何⼀个⼈的资源、能⼒是有⼀个极限的,每⼀家公司可能都有发展瓶颈的时候,团队很重
要。
最核⼼的⽐拼是⽤户体验
不管做产品还是做服务,做硬件还是做软件,是在互联⽹还是传统⾏业,最核⼼⽐拼的是你的⽤户
体验。经济发展了⼏百年,全世界任何⼀家公司成功的原因,都是因为提供了更好的⽤户体验。
IBM就是如此,转型成功是IBM发现⼤企业有⼀个软件和服务的巨⼤需求,它的⽤户体验会做得更
好,所以成功了。微软也是如此,苹果公司更是如此。
成本控制的基础
任何⼀种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够把这个⾏业的成本降低,最后都是有问题的。⼤家可以看看,最近
⼆三⼗年以来,全球不仅仅是互联⽹,还有传统的⾏业,⽐如航空公司,⼗⼏年来,航空公司⼏乎在任何国
家都变成了包袱,投资航空公司的很少,航空公司资源很多,但是市值很低,⼤部分是亏损的。
结果美国出来⼀个新的航空公司,最近⼗⼏年,除了中国之外,全球航空公司70%-80%的利润都被
⼀家公司拿⾛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别⼈玩⼉了四五⼗年的航空业之后,通过它的管理,把航空的运营成
本⼤幅度下降,给予票价很⾼的竞争⼒。
全世界⾃从有了⼈类社会以来的第⼀个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京东集团做的商业模式——零售。贝壳
的交换,物品和物品的交换,就是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零售的过程。⼤家知道,最近⼀⼆⼗年,美国有
⼀家Costco,今天,我看到中国有家媒体报道这家公司为什么成功,标题写的是Costco把⽑利率压到了
10%。
这点跟我们过去资本市场很多投资⼈的理念是相悖的。从第⼀轮融资到我们上市,我有⼏个原则:
第⼀,我的成本⽐⽑利率更重要。当然很多⼈不明⽩,他们认为,所有公司⽑利率最重要,谁的⽑利率⾼就
投谁,谁⽑利率低就不投谁,看到我们商业模式⽑利率这么低就全跑了。
其实核⼼不应该是看⼀家公司的⽑利率,⽽应该看这家公司的成本。为什么把⽑利率做到10%还赚
钱,沃尔玛今天是24%-26%的⽑利率,⽽Costco把⽑利率压到了极致。如果把其它所有的新兴业务,与零售
⽆关的业务全剥离,这家公司的费⽤率不到10%,因为它有巨额的会员费收益,它在全球的净利润主要来⾃
会员费。Costco的成功是因为把零售⾏业的成本,⼀下⼦降到只需要10%就可以了,⽽且能够获取利润,⽽
过去整个⾏业需要15%-22%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核⼼竞争⼒。
所以四五年前,在微博上有很多⼈耻笑我,我那时候说过⼀句话,京东成本⽐⽑利更重要,我希望
能够把京东的运营成本⼤幅度降低,因为⾃⼰的成本降低之后,才有持续的能⼒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如果成
本没有下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个低价,最后注定是死路⼀条。
效率太低是硬伤
四五年前,我说公司现⾦流⽐利润重要,核⼼说的就是效率。现在⼤家看⼀下我们的成本,如果把
京东⾦融、京东智能、京东到家,把云的投⼊,所有跟京东商城⽆关的新兴业务剥离的话,京东的成本也是
不到10%。⼤家看所有的零售⾏业,⽐如,国美、苏宁、沃尔玛、家乐福、⼤润发等等,他们的费⽤率⾄少
是15%。如果京东把⾷品、书籍这些低值的东西去掉,只看电⼦产品的综合成本,加起来不到8%,跟国美、
苏宁相⽐,我们的成本降低了50%-60%。
看⼀家零售公司最核⼼的效率就是库存周转天数。
国美、苏宁⼤概是⼀万多到两三万个品种,他们的库存周转⼤概是60-70天,京东在库管理的200多
万个品种,数量是国美苏宁的100倍,但是去年,我们的库存周转天数却是30多天。
所以⼤家按照这个原则,你可以说,今天市场上成功的公司都是做到了四点,在优秀的成功的团队
基础之上,你只要把⽤户体验,成本或者效率三者,⾄少做到⼀点,同时另外两点⼜没有减损的情况下,基
本上就可以算成功。什么叫没有减损,千万不要说只要⽤户体验好了,你⼀定能成功。
我们最近在分析最⽕的O2O项⽬,很长时间内部⼀直是两派争议,我当时也是“怀疑派”,因为我⼀
直算不过账来。⽐如上门洗车的例⼦,三个⼈,骑个⼩三轮,弄⽔骑到你家⾥去,弄半天,洗完⾛了。三个
⼈⼤概⼀天只能洗两三辆车,本来你开到洗车店10-20块钱就洗完了,结果三个⼈跑到你家⾥,成本⼤幅度
提升,效率⼤幅度下降了。有⼈说⽤户体验⼤幅提升了呀,但是你的好的⽤户体验是建⽴在成本上升,效率
下降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带来了⼀些利润,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很难成功。
再⽐如说京东,⼤家都知道我们的⽤户体验很好,今天这么多⼈在京东消费,⾮常感激和谢谢⼤
家。如果我们把⽤户体验做得更好⼀点,可以更简单⼀点,不⽤做⼏个快递公司,全部⽤顺丰发货,我所有
的货都备⽆数,在全国弄500个库房,每个库房离你家只有500⽶,你买什么都有现货,15分钟送到家,出了
问题全额退,这个体验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这样,你的成本⼤幅提⾼,你运营的库存周转天数⼤幅度拉长。光有⽤户体验的成功,最后并
不代表我们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这⼀点也是我们今天移动互联⽹很多创业者存在的问题,忘记了成本和
效率,⽼是强调好的⽤户体验,以为有⽤户就能赚钱。
北京1000万⼀套的房⼦卖100万,再送你80万家电,还不过瘾,再送20万的京东礼品卡。可不是⼀
天卖⼀万套房?⼗万套也卖出去了。是不是?你⽤户体验好了,但是这个能⾏吗?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吗?
你不管做什么创业,不管⼲什么,你⼀定要回归商业模式本⾝。
所以我还要再提⼀点,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有问题,短时间可能很好,出问题只会更快,因为很显然
已经违背了常理。这就是我们今天互联⽹发展的现状,已经有很多新兴的互联⽹创业公司的模式,是严重违
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常识的。
所以“⼀拖三”,团队、⽤户体验、成本和效率,希望各位创业者在设计⾃⼰的公司的时候都回答⼀
下这些问题:你的团队有没有⽐别⼈强⼀点,你的⽤户体验有没有⽐别⼈好,有没有降低⾏业成本,有没有
提升⾏业的效率。四点都做到了,我告诉你,终究会成功!但是如果有两点你不仅没做到,⽽且是⽐别⼈成本
更⾼了,效率更慢了,即使你现在发展很快,我也建议你趁能卖掉早点卖掉。
公司励志创业史篇⼆
在万达版图上,可以看到庞⼤的产业群:房地产开发(重资产,轻资产),电影产业链(电影院线、投
资、发⾏),旅游产业链(酒店、旅⾏社),⾼科技⽂化产业链(秀,电影乐园,动漫),消费产业链(百货,ktv,
游艇,⼉童游乐),体育产业(马德⾥竞技俱乐部,盈⽅体育),⾦融(百年⼈寿,快钱),还有以万达⼴场为平
台的o2o。在这些产业群中,已经有两个世界第⼀:商业地产、电影院线,还有若⼲中国第⼀。
世上没有⽩来的富贵,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富的成功学。
弃政从商,看准了就要去试
受家庭的影响,15岁的王健林就从四川来到东北,⼊伍参军,并且在28岁就成为了⼀名正团职⼲
部。在1987年,为了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18年的部队⽣活,转业后,王健林来到
⼤连市西岗区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但很快,本认为仕途⽆量的王健林竟弃政从商,通过企业改制的机会,
创建了⼤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迈⼊了房地产这个圈后,万达的第⼀桶⾦是⼤连市政府北门的棚户区改造。这是⼀个多少有些⽆奈
的举措,作为⼀家民营企业,万达拿不到当时房地产开发项⽬所需的配额,只能承接旧城改造这个不被看好
的⼯程。王健林作了⼤胆的尝试,铝合⾦窗、防盗门、改明厅、设洗⼿间,这些现在看来的“⼩⼉科”,在当
年都是创举。万达在这个项⽬上赚了近千万,更重要的是闯出了⼀条新路,成为全国⾸家进⾏旧城改造的企
业,迅速做⼤了企业规模。
敢闯敢试不是蛮⼲。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忙暗⽰没有⽬
的的驱赶。”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向。
机遇猎⼿,准确卡位时代
不怵官场,往来⾃如,天⽣的⼤院⽓质,⾔出必⾏的个性,这样的王健林颇显神秘——在很多⼈眼
中,受政府青睐的万达似乎游离于市场竞争之外。王健林的⽗亲曾是省级官员,加上18年的军队⽣涯以及转
业后在国企的经历,让王健林深谙政府之道。他对⼤政⽅针、⾏业趋势、发展热点始终抱有远超普通中国商
⼈的热情。他是这个时代最出⾊的机遇猎⼿,发现了最厚的雪——利润丰厚的地产⾏业;最长的坡——城市化
进程、消费勃兴的⼏次重⼤机会。万达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产品的成功,更因为它能准确卡位时代。
很多开发商⾄今对商业地产的理解是做持有型物业收租,这种⽴意就⽐万达差了许多。万达的商业
地产不只做收租物业,⽽是改变城市功能、结构的产品。市长们对万达⼴场的追捧,是因为它有把城市⾮中
⼼变成中⼼的能⼒,这是地⽅政府业绩的孵化器。
借东风,企业要顺势⽽为
“做企业⼀定要顺势⽽为,不要逆势⽽动。”王健林如是说。他善于借势,2002年,万达尝试向商业
地产转型,⾸先想到了要与世界500强公司合作。为了说服沃尔玛,他亲⾃数次登门拜访相关负责⼈,竟然
不得⼊其门。后来还是通过政府⼈⼠的牵线,才最终达成合作。在万达初期扩张中,和世界500强公司站在
⼀起的⼩公司万达,增加了与政府谈判拿地的筹码。
如今宾主易位,沃尔玛要拜访王健林,也要提前若⼲时间预约。在2008年之后的快速扩张时期,万
达将政府的势能运⽤到了极致;⽽收购AMC,更是借到了⽂化产业热的东风。“亲近政府,远离政治”是王建林
的名⾔,他认为万达获得超越发展,是因为它能做“国企不会⼲、民企⼲不了”的事情。王健林曾在⼀个国企
培训局给很多国企领导讲课,他在课上说:“今天民营企业已经不是过去了。如果出现⼀批500亿规模、未来
上千亿的企业,民企也能办⼤事,国企就会彻底没戏。”
风光背后,不为⼈知的狼狈过往
我们只看到如今王健林作为⾸富的风光,却不知道他狼狈不堪的过往。
创业初期,王健林曾经从政府⼿中接下⼀个做了⼀半的项⽬,但是签完合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
整顿”,贷款就变得⾮常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王健林需要⼀笔2000万元的贷款。当时的情况是有⼟
地做抵押,所有的⼿续也都健全,但找了⼏⼗家银⾏,没有⼀家愿意贷给他。这个项⽬可以说是让王健林追
悔莫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健林有⼀段时间九天九夜都睡不着觉,不管是吃安眠药还是打针都没有任何
作⽤,以⾄于到后期整个⼈开始精神恍惚。第⼗天早上,王健林在开会的时候倒地昏迷了,被急送到背景的
⼀家⼤医院治疗。如果不是北京的医⽣治疗得当,也就没有现在的万达,可能精神病院会多个病⼈。
除此之外,王健林在投⾝商业地产的时候也曾“触礁”。2000年,在万科地产做减法退出商业地产的
同时,王健林开始投⾝商业地产,但因为不懂规划设计,造⼀座楼,就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买了商铺的
⼈经营不好,就来告万达。因此,王健林在三年的时间⾥当了222回被告,虽然只输了两场官司,还是让整
个公司疲于应付。
后来,王建⽴在创新中研究了⼀个办法:提出⼀个模式叫城市综合体。即做⼀个商业中⼼,商业中
⼼旁边可能做写字楼,再做城市的商业街,再做⼀些公寓。把这些公寓、写字楼卖掉,现⾦流就有了。从
此,万达开始⾛向了⼀条康庄⼤道。
2004年,商业地产遭遇宏观调控,国家把购物中⼼列⼊限制发展的七⼤⾏业之⼀。业务发展困难加
之较⼤的舆论压⼒,很多⼈劝说王健林退出,但均被这位曾为军⼈的“硬汉”拒绝。王健林说,⼈⽣没有迈步
过去的坎⼉,每个⼈都有成功的机会,⾸先你要研究跟别⼈不⼀样的地⽅,要有创新的精神。除了这以外更
重要的⼀个品质,是要有执著的精神,要不怕失败,要千锤百炼,百折不挠。回顾王健林的发家史,我们可
以总结出三点体会。
1 .敢闯敢试。在王建林的成功学⾥,这⼀点是最重要的部分。正如他经常提到的⼀句话:“什么清
华、北⼤,不如胆⼦⼤”。如果勇敢迈出第⼀步去尝试,那成功的⼏率就有50%,但如果不试,成功的⼏率只
能是0。
2 .创新求变。要想不断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创新。如果只做别⼈做过的事情,只⾛别⼈⾛过的路,
就不可能⽐别⼈更成功。
3 .坚持到底。仅仅有胆量和创新是不够的,因为所有的创新都可能⾯临失败。创新是⼀个需要不断
完善的过程,不能经过⼀次或者⼏次的失败就轻⾔放弃。如果认为⾃⼰的选择和⽅向是正确的,就⼀定要坚
持。
正所谓⼼有多⼤,舞台就有多⼤。虽然失败的创业者往往占了绝⼤多数,但毕竟还是有少部分的成
功创业者,激励着我们成为那少部分中的⼀员。梦想总是要有的,万⼀实现了呢?
公司励志创业史篇三
第⼀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量专职
或兼职的外语翻译⼈才;2.他⾃⼰这⽅⾯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动。但是马云⼀有想法,却是马上⾏动。当时是1992年,马云是
杭州电⼦⼯业学院的青年教师,28岁,⼯作4年,每个⽉的⼯资还不到100元。但没钱,不是问题,他找了⼏
个合作伙伴⼀起创业,风风⽕⽕地把杭州第⼀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成⽴起来了。创业开始,也是举步维艰,第
⼀个⽉,翻译社的全部收⼊才700元,⽽当时每个⽉的房租就是2400元。于是好⼼的同事朋友就劝马云别瞎
折腾了,就连⼏个合作伙伴的信⼼都发⽣了动摇。但是马云没有想过放弃。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存,马云开始贩卖内⾐、礼品、医药等等⼩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样四
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存。1995年,翻译
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巴巴[18.56 -0.64%]相
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的启⽰就是:永
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次:创办中国黄页
中国黄页是中国第⼀家⽹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个⽹站。
⽹站的建⽴缘于马云到美国的⼀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个朋友的⽹络公司,亲眼
见识了互联⽹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在未来的巨⼤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创业开始,马
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
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共才10万元。对于⼀家⽹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
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都说,做⽹络公司,没个⼏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有⼈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
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我说,这全都是借⼝。说这样的话的⼈,这辈⼦也
不可能有什么⼤的成就,因为他们眼⾥看到的都是困难。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也的确是最⼤
的问题。由于开⽀⼤,业务⼜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帐户上只有200元现⾦。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
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依然是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