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时间:2023-06-19admin心灵驿站

-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2023年6月19日发(作者:初中英语教师述职)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如今有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去奋斗创业,成就了很多成功人士。一

起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成功人士为创业而奋斗的励志故事,欢

迎收藏哦。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篇1

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只读过几年书,后来做过渡轮加煤工、

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同样是他,这个有些倔强,一身傲骨

的毛头小子,当他挥手离开人间的时候,已成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坐拥290亿人民币身家,可以和李嘉诚比肩的华人巨子。他就是被媒

体誉为红色资本家的霍英东。然而,老人留给世界的,不仅是让人艳

羡的万贯家财,更是他顶天立地的做人风范。

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

当霍英东成为富豪之后,曾有人问他是否担心被绑架。霍英东坦

然地回答说:“我从不担心别人会绑架我,因为我这一辈子没有对不

起任何一个人!”

霍先生不只一次对人说,无论是从政还是做生意,无论你属于哪

个行业,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霍英东早年在和一个合作者

共同开发新项目时,对方公司突然出现危机,急需现金,霍先生主动

并巧妙地将利润重新划分,不仅不露声色地帮助对方渡过了难关,还

保护了对方的尊严。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当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后代

都将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霍英东是香港超级富商中唯一一

个敢不带保镖独行的人。数十年来,市民们常常能看见霍先生独自一

人散步、爬山,沿途还不时和热情的市民们打着招呼。

“做人,关键是问心无愧!”霍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并且用其一

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霍英东叱咤商界半个世纪,至今,尚未听过关

于他的商业行为或其他任何行为的负面传闻。霍英东一生都将人与人

之间的感情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在很多时候,他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

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他认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

人们更多的尊敬。而这样一个处处得到人们尊敬,人人都愿意为他尽

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难!

霍英东坦荡的胸怀,毫不做作的为人,真诚的处世方式,为他赢

得了无数的朋友,也为自己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不惹事,也决不怕事

霍先生一生与人为善,但同时也坚守着自己的做人底线与原则。

霍英东先生是商人,与普通商人所不同的是,霍先生是位有血气的商

人。广州著名的洛溪大桥是霍英东无偿捐款所建,而当地某政府部门

却肆意收取过桥费,此事使霍先生倍感愤怒。于是,霍先生委托别人

在报上发表声明,说明自己并没有收到过一分所谓的“过桥钱”,以

此“敲山震虎”,通过人大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后的结果是当地政

府部门认识了错误,还了霍先生一个公正。

一滴雨露可以折射整个世界,一件小事便能检验人的品格。有些

商人为了讨好相关部门,一味捐款,哪怕捐款的钱用起来不大干净,

捐款的商人也不会有丝毫计较。而从此事可以看出霍先生的人品是多

么高贵,如同他的身价一样。身价与人品等值,这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霍先生一生历险无数,尝遍人情冷暖却从未放弃,靠的就是这股

不服输,不低头的血性精神。霍先生,是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

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华男儿

霍英东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实干家,更是一位可亲可

敬的爱国主义者。当年,西方国家对大陆进行封锁,霍英东先生冒着

巨大的危险向大陆提供紧缺物资。当后来有人谈起这段历史时,半开

玩笑地问大陆给了他什么好处,霍先生当即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大

陆当然给我好处了,没有大陆,就没有身为炎黄子孙的我,我一生都

为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当年来到广州建设白天鹅酒店时,霍先生被同胞们贫穷的生活状

态深深震撼了。那一次大陆之行,让一向坚强的霍英东落泪了。从那

之后,他便以个人名义不停向祖国捐款。自1977年成立“霍英东基金

会”以来,霍英东已经先后向内地捐款达40亿港元。

酷爱体育运动的霍英东,每次在世界性的竞技比赛中,看到祖国

的五星红旗在国外的奥林匹克赛场上飘扬的时候,都激动万分。强烈

的民族自豪感让霍先生每次大赛过后,都要拿出巨款来嘉奖和表彰运

动员的成绩。而每一次奖励,霍先生都尽量低调处理,丝毫没有炒作

的成分,完全出于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站在时代潮头的霍先生有着无数傲人的资本:财富、地位、名誉、

事业,然而霍先生对这一切却有很独到、很透彻的见解。他一生追逐

财富,却不为财富所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霍先生一直用一种淡

然的心态看待过往云烟。霍家子孙从很小就被告知要勤恳做人,整个

家族都崇尚俭约朴素、勤奋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谈到自己的孙子与一些演艺圈儿的当红女影星交往时,霍英东

语重心长地说道:“她们出名,有自己的实力,也有媒体的元素。别

人出名是别人的事情,我只会教育我的子孙远离名利场,做个不被浮

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霍英东一生谨慎做人,时时刻刻不忘教诲

子孙低调处世,这一份淡泊名利的自在洒脱,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品

质。

他用一生的足迹告诉我们:人活一世,要做就做大写的人!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篇2

500元,只是一个小数目,也许在你眼里不值一提,但有时候却

可以成就大事业。下面要讲述的这个励志创业故事里,他用500元成

就了百万的创业项目。

他叫杨小华,原来的身份是建筑小工,每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工

资寒碜;仅仅三年,他改写自己的人生,每天西装革履,日进斗金,资

产上百万。站在金字塔的塔峰,杨小华靠的不过是观念的转变:从普

通工人变成新鲜的“看房参谋”,提供新的服务,从而一炮打响,并

且事业仍在发展壮大。

杨小华出生于湖南衡阳县界牌镇,1996年,父亲退休,只有初中

文化的他顶替补员到县里某建筑工程公司,做了个小小的泥工。难道

一辈子搅灰拌泥?杨小华不乐意,偷偷报名参加了衡阳市电大的工业与

民用建筑专业的学习,想拿到施工员资格证书,做名衣领干净的技术

人员。

后来公司发生财务危机,连续八个月拖欠工资,杨小华不仅无力

支付学费,到1999年春节,甚至连一挂喜庆的鞭炮都买不起。过完那

个紧巴的新年,杨小华恨恨地想:干脆南下广东打工,挣得多点儿!

月初八,杨小华就来到了东莞某施工队,在东城区一个大楼盘做泥工。

刚去,杨小华就后悔了。由于工地采用了新工艺,只在小地方做

过“大师傅”的杨小华,井底之蛙一样不知所措,因此进度总是上不

去,还影响其他师傅做事。他在一片怨言声中被换了下来,做修修补

补的计时工,一个月只拿两三百元工资,刚好就够吃饭。作为家里的

顶梁柱,为了养家糊口,杨小华扛着一根扁担做普工,挑泥浆,搬水

泥,什么脏活儿累活儿样样都抢着干,争取多挣一毛两块的。

19998月的一天中午,杨小华正在工地保安室休息,看见一对

年轻的夫妇走过来,想请一位师傅修补一下房屋。那男人笑嘻嘻地递

给杨小华一根烟:“我姓王,买的房子就在这个小区内,事也不多,

一个小时就能搞掂。”

原来这是一套简单装修的新房。王先生说:“其实不是修补。上

午我们看中了这套住房,户型、朝向没得说,可心里就是不踏实,对

房子建筑质量不太放心。您是基建队的师傅,我们想请您作个参谋。”

陪人看房子,这对有着泥工实践的杨小华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杨小华一边在房子里转悠,一边头头是道地说开了:重点要检查

门窗、地板、顶棚、厨厕。一听一看:听门窗开关时有无异响;坐厕下

水是否顺畅,冲厕水箱有无漏水声;看地板、墙壁和顶棚是否有水渍,

有无明显的倾斜、弯曲、起浪、隆起或凹陷的地方……这对购房的夫妇

听得心服口服。

杨小华仔细地“听”“看”之后,又用水平尺和吊线检验墙体的

平整度和地板的坡度,检查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杨小华肯定地点点头:

“房子没什么问题,你们放心住吧。”王先生喜笑颜开:“这一下塌

实了。您是专业人士埃”说完,他从兜里抽出钱包,数了五张老人头,

送到杨小华跟前:“给!看房的咨询费!”

自己在工地忙活一个月,也就挣这么多!杨小华不敢去接,连连摆

手。王先生笑了:“这是你该得的!买套房子几十万,如果有质量问题,

500元钱可解决不了埃”陪人看房也能生财,大大出乎杨小华的意料!

一次偶然机会,成为改变杨小华命运的起点。

日子还是照常过,天上不会老掉馅饼。但杨小华没有料到的是,

一个星期后,王先生又来了,陪他的同事来看房,照样请杨小华担当

看房参谋。看完房后,王先生劝杨小华:“你不如离开工程队,买部

手机,专门从事看房工作!”这可没谱。谁干这种事情啊?自己人生地

不熟的,如何找业务?别人怎么相信自己?

王先生看他一脸怀疑,又笑了:“我给你讲个故事,法国有位贫

穷的年轻人,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媒体大亨,跻身于法国

50名大富翁之列。1998年他去世,将自己的遗嘱刊登在当地报纸上,

说:我也曾是穷人,知道‘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的人,将得到100

万法郎的奖赏。几乎有两万人争先恐后地寄来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

花八门。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另一部分人认为,

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技能……但没有人答对。一年后,他的律师公开

了答案。”

王先生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杨小华被震住了。王先生说:“你不缺技术,不缺机会,就是缺

少这种野心。所有买房子的都想请个内行当参谋,花几十万,甚至上

百万买套住房,还会在乎这点儿看房费?500元买个质量保证,买个踏

实。”是啊,自己为什么如此胆小呢?放手一搏,说不定明天就是艳阳

!

1999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正是楼市最火爆的时候,杨小华点点

积蓄,狠狠心,花500元买了一部二手手机,再花200元印制了20

盒名片,又向工程队请了一周的假,开始探点儿。报纸广告说哪家楼

盘开盘了,交楼了,不管多远,他一大早就出发,踩着一辆自行车穿

梭于各大楼盘的售楼处,一天顾不上吃顾不上喝,守在新楼盘外围,

给客户推销看房服务,派发名片。

这些天和购房者聊天,杨小华发现购房人有严重的盲从心理。他

们往往无法获得购房决策所必需的完整信息,而盲从于开发商的宣传,

盲从于邻居、亲友。商品房从规划征地到销售成功,涉及100多个质

量验收标准和300多个法律法规,作为购房人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了解,

仅仅是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一锤子买卖,吃亏的还是购房者。

留意各类媒体,杨小华还发现在全国各地消费者投诉中,商品房投诉

量名列前几位,居高不下,都是因为建筑行业太专业,而地产市场还

不规范等等……这里就存在商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星期过去,杨小华的名片派出了近千张,可是没有接到一单

业务。腰酸背疼地躺在床上,杨小华自己安慰自己:肯定有市场的!

要坚持下去!

为了让购房人更信任自己,杨小华开始系统地学习。白天他还是

在工地上挑砖担瓦,晚上就去电大认真上夜课。近半年时间的学习,

20009月,杨小华顺利拿下了工民建筑专业毕业证书,同时,半工

半读的杨小华深得基建队老板的赏识,被委以重任,成为项目负责人,

工作也日益繁重。

不,当然不能为此放弃那块巨大的蛋糕,一定要将看房进行到底!

只有做没人做过的事,才会大有“钱”途。杨小华干脆辞去工程队项

目负责人的职务,在其他建筑工人不解和惋惜的目光中,做了一位全

职的看房参谋。

野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杨小华决心机智地打开市场东莞某大型

楼盘第四期地产项目动土不久,杨小华以购房者的名义深入施工工地,

察看施工质量,从基础槽开挖,到项目封顶,每一道工序都没有落下。

20009月,该地产项目公开发售,趁着看房的机会,杨小华对

身边几位准业主说:“我建议你们别买A号楼,虽然A号楼户型、朝

向和景观都不错,但经过一个雨季,墙垛就会有裂缝。”这几位准业

主都不信,笑笑哄哄的:哪有替楼盘算命的?杨小华递张名片上去,准

业主们都不肯接。杨小华不气不恼:“要相信科学。如果明年春季房

子果真如我所言,51日,我们还在老地方见。”

业主们这才服了,趁着还没收楼的关键时刻,都纷纷请杨小华去

看房,杨小华说:“可以,不过每套住房要收取2000元看房咨询费!”

贵是贵点儿,可是对于几十万的一套住房,值得!花点儿小钱可能就一

劳永逸,业主当然愿意。

20015月,杨小华在这个楼盘一连看了50多套住房,都看出

了问题。问题较严重的,劝业主退房,存在问题但不影响使用的,杨

小华便提供解决方案。由于杨小华的介入,引起数十户业主退房,同

时也导致了这家开发商的高层“大换血”,这在当时东莞的房地产界

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次杨小华赚了10万元,名声大噪,同时也使“看房参谋”成为

街头的热门话题,市民渐渐接受了“购房一定要请专家把关”的观点。

500块钱可以干什么,业务开始应接不暇,杨小华成了“看房参谋”

的代名词。不满足“散兵游勇”,他找到当时服务过的工程队,请施

工员和技术骨干兼职。凡是兼职的员工,通过业务的多少提取报酬,

以壮大这支“看房参谋”的队伍。到了20025月,杨小华手下的

“看房参谋”已经有了50人之多,其中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3人,中

级职称的31人。

2013年国庆期间又是楼市的旺季,杨小华准备大干一场,他仔细

分析了东莞楼盘的布局,渐渐摸清了东莞的豪宅、水岸楼盘、白领公

寓的位置和价位,然后再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同时杨

小华把有相同需求的客户集中起来,组成“看房联盟”,众多购房者

在一起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杨小华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新的麻烦也层出不穷。看房参谋私下跑单,甚至自立门户,使杨

小华的业务量大减。根本不需要什么投资、仅靠技术和智慧获取利润

的新鲜行业,一定会有人“追尾”。杨小华曾经为此苦恼过,但慢慢

又定下脚步,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推出“看房联盟”的时候,杨小华和售楼人员直接沟通,了解

到商品房的销售价格由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税金等等组成,其中期

间费用和利润有很大弹性空间,开发商能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但购房者并不清楚其中奥妙。

杨小华想,如果把“看房联盟”升级为“集体购房联盟”,用大

业务去和开发商谈判,会取得更低的价位;另外,自己具有专业知识,

能对公共设施的计算、相关管线的设计、营建成本等方面提出合理的

建议,也能让开发商不得不让价。

于是,杨小华代表购房者,和售楼经理斗智斗勇,屡战屡胜。同

时,杨小华也坚持自己的立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些开发

商主动邀请杨小华带客户去看房,并支付车马费,让他按购房成交量

提取报酬,但都被杨小华拒绝。生存之本、发展之本都是购房者,陪

客户看房才是他的正经职责,他代表的是客户立常也有一些开发商畏

惧杨小华“挑刺”,所以专程找他加盟,每月付2万元聘请他为质量

监督员……杨小华都婉言拒绝。

既而,杨小华又和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环保检测部门联系,

互通有无,共享业务资源,增加了看房参谋的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

环境检测等功能,从客户看房、签订购房合同到装饰后房屋的环境质

量检测和整改,进行一站式服务。

“看房参谋”替人看房,又替人免费谈判,让购房人省心不少,

增加了看房附加值,老客户带来了许多新客户,如今杨小华在当地已

经赫赫有名,顺利赚到第一桶金,引导事业朝更大的空间发展。

500块钱可以干什么,如果你暂时没有成功,没有地位、财富,

无关紧要,只要你有野心,有把野心贯彻到底的智慧和毅力,那么站

在金字塔的塔顶,指日可待。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篇3

沃伦·巴菲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位投资界的精英。 2008

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可是没人

知道,就是这个世界首富,其实也是从白手起家干起来的。他的励志

创业故事激励了很多年轻人。

虽然巴菲特的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资产过亿,但是在大

学毕业后, 巴菲特的父亲拒绝了他想接管父亲的公司的想法。父亲宁

可慷慨地把大笔大笔的钱捐给了慈善机构,也不肯给巴菲特留一分钱。

没办法,为了积累创业资金,巴菲特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巴菲特

白手起家成为世界首富的创业故事就是这样开始了。

一、巴菲特6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第一次赚钱是倒卖可乐,据巴菲特的母亲回忆,当她的儿子第一

次对自由企业产生兴趣时,还只是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他以每箱25

美分的价钱在爷爷的杂货店购买一箱可乐,然后以每瓶5美分的价钱

在附近兜售。因为那时每瓶百事可乐的容量是12盎司,而可口可乐却

只有6盎司,但是,两种可乐的售价是相同的。大多数孩子都心满意

足地喝着汽水,但他们从来不去多想什么,只有巴菲特捡起汽水机旁

被人们丢弃的瓶盖,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数一下各种瓶盖的个数,看看

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

二、巴菲特10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当巴菲特还在露丝黑尔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发表了一个名为"马童

选集"的报告,告诉人们在赛马中如何设置障碍以及如何下注。他在他

父母居所的地下室里完成了这本小册子的印刷工作,然后以每本25

分的价格出售。他和一个朋友运用数学原理开发出一套赛马中挑选谁

是赢家的系统。但是,由于没有营业执照,他们的企业被有关当局关

闭。10岁的巴菲特就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方面的书籍。随着年龄的

增长,他对股票市场的痴迷有增无减,他开始绘制股票市场价格的升

降的图表。10岁那年,他开始在他父亲的经纪人业务办公室里做些像

张贴有价证券的价格,及填写有关股票及债券的文件等工作。

三、巴菲特11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24月,11岁的巴菲特开始小规模地购买股票:他以每股

38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三股受欢迎的城市服务股票,当时,这就是他

的资本净值。小巴菲特还说服他的姐姐多丽丝和他一起投资。他以每

40美元的价格抛出了他的股票,扣除佣金后,他赚了5美元。巴菲

特一直关注着股票市场的变化,计算维持有利的平均价格而买进或卖

出股票以维持高于平均的价格,并且,他已经意识到,他对股票市场

的估计要比其他人敏锐、精明的多。19431月,他们全家搬到了维

吉尼亚洲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不过对巴菲特来说,他一种好像是被连

根拔起的感觉,心情非常郁闷。所以第二个月,巴菲特就回到了奥马

哈,和爷爷、姑姑一起生活。 跟很多小孩离家出走不一样的是,他的

离家出走是和商业有关。他跑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尔希,打算靠在

高尔夫球场为球手找球、拾球赚点钱。同时,他还有个主意,那就是

帮忙巡视好时巧克力工厂,并免费获取一块巧克力。

四、巴菲特15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5岁时候的巴菲特进入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他每天要走5条线

路递送500份报纸,主要是投送给公寓大楼内的住户。有几次,巴菲

特病了,他的母亲不得不代替他去送报纸。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

从顾客那里收费,他发明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出售杂志订阅的方案。他

从被丢弃的杂志中撕下带有产品有效期的不干胶贴纸,把它们归类,

然后在适当的时间请顾客从中选择要续订的刊物。巴菲特的老朋友卡

罗尔说,少年时巴菲特就能把《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这本书

背下来。他想象自己能从一台机器开始,使他的赢利渐增到几千美元

以上。巴菲特和他的朋友唐纳德?丹利,花了25美元买零件组装了一

台弹球机后,开始了他们的弹球生意,他们把弹球机安装在繁华的威

斯康星大街的一家理发店里。开业一天后,这两个年轻的企业家发现

盛满了五分镍币的盘子里有一张4美元的纸钞。 1945年,当巴菲特还

在高中读书时,他就从父亲手里买下了一家农场,这是一个未曾耕种

过的农场,占地面积为40英亩,售价是1200美元。然后,把农场租

给了土地租用人。

五、巴菲特17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高中毕业。在他对股票市场研究还处在"

绘制股市行情图"的阶段时,就已经积聚了一笔大约6000美元的财富,

这个年轻人赚的钱比他的老师的薪水还多。他的父母负担起了他上大

学的费用,尽管他自己有能力支付这些。

六、巴菲特19岁时候的经历

1950年夏天,19岁的巴菲特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然后向哈

佛商学院提出申请。他乘火车前往芝加哥,在那儿一个男士接见了他。

巴菲特说,当时哈佛代表对他的印象是"19岁,由于身材消瘦,看起来

像只有16岁的样子,相当于一个12岁少年的体重。" 当两个人的会

面结束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被哈佛大学拒之门

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他来讲也未尝不

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很快就意识到,教授商业课的权威教授在哥伦比

亚大学。巴菲特向哥伦比亚商学院提出申请,并且很快就收到了接受

他入学的通知。他于19516月毕业于该校。

七、26岁的巴菲特就已经立志成为百万富翁

1956年,年少气盛的巴菲特决心一试身手。一次,他在一个朋友

家里突然语惊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不久,一

帮亲朋凑了10.5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创业

之初巴菲特非常谨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拥有了五家合伙人

公司。当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躲在家中埋头在资料堆里,每天只做一

项工作,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

待价格攀生。这些股票果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57年,巴菲特

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1964年,巴菲

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

美元。巴菲特兑现了他的"百万富翁"狂言。成为亿万富翁后的巴菲特

不爱抛头露面,不喜欢张扬,生活保持低调。他把他的生活准则描述

为:"简单、传统和节俭。"

1999年,为了向一家慈善机构奥马哈孤儿院捐款,他拍卖了他的

裤带钱包,在此前的20年里,他一直使用这个破旧的钱包。正如巴菲

特所解释的那样:"这个钱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很久以前。"

-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