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_关于励志的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3-06-19admin心灵驿站

-

文学_关于励志的古诗词鉴赏
2023年6月19日发(作者:babysteps)

关于励志的古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励志古诗词()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

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

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

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

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

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

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

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

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

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

“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

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

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

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

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

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

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

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

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

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

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

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

“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

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

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

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

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

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

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

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

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

(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

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

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

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

(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

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

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

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

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

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

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

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

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

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

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

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

“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

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

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

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

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

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

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

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

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

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

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

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

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

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诗词鉴赏励志古诗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

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

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

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

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

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

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

“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

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

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

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

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

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

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

)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

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

一看斧柄()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

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

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

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

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

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

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

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

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

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

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

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

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

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

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

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

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

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

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

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

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诗词鉴赏励志古诗词()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

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

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

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

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

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

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

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

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

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

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

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

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

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

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

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

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

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

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

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

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

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

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

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

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

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

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

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

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

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

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

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

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

文学_关于励志的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