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人物

时间:2023-06-20admin心灵驿站

-

青春励志人物
2023年6月20日发(作者:郑州ui培训机构)

青春励志人物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是青春励志人物,欢迎阅读。

青春励志人物1

潘晓婷,中国职业台球花式九球打法选手,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

是中国台球界第一位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的选手,WPBA2008赛季排

名第三

1998年参加中国国内第一次举办的女子“九球”赛荣获冠军。从

1998年到2000年,潘晓婷在中国国内保持不败,连续荣获6项全国

冠军。200211月,在第35届日本大阪九球公开赛上荣获女子组冠

军。

201310月在CBSA国际美式台球冠中冠女子精英赛中,潘晓

婷以96击败陈思明,加冕冠军,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10个世界比

赛冠军头衔、首枚亚运9球金牌、全国体育大会三连冠和大满贯记录。

被誉为中国的“九球天后” 。

我一直觉得,性格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命运。我就是个内向、安

静、骨子里要强的人,有人称我为“寂寞高手”。我小时候的理想是

当个画家。我3岁开始学画,那时候,父母去上班,因怕我一人在家

不安全,就把我反锁在家里,一锁就是一整天,而我就安安静静地呆

在家里画画,一画也是一整天。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独处和静思的

习惯。至今,我的朋友也不多。朋友多的话难免要应酬,应酬就要进

入嘈杂的公共场所和方方面面的人接触,这样既占用我练球的时间,

也不符合我的个性。我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看搞笑碟片,吃点零食,

偶尔陪妈妈逛街。压力特别大的时候练练瑜伽,一个人静静地打坐,

听听轻松的音乐减压,就是我很享受的业余生活状态。

现在想想,安静的人真的很适合做职业台球手,因为打台球需要

很专注,凝神思考,耐得住性子,不急不躁,心理素质要特别稳定……

而这些,我都具备。如今,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我偏是其中之一。

所以说,先忍受寂寞,再当高手吧。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有一次,我在美国打公开赛期间,和爱里森费舍尔打的那场球,

令我终生难忘。我曾经和这个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交过两次手,过往

一胜一负的战绩,让我在比赛中得以轻装上阵。比赛进行到决胜盘8

8平时,局势对我来说是有利的,可我没把握好机会。再者,比赛

主场在美国,美国人当然希望自己的选手能赢,所以在我击关键一杆

时,主办方突然广播通知,说观众可以换票离场了,结果有些观众就

开始在场上走动,这种混乱的局面影响了我的情绪,我最终输掉了本

来可以胜利的比赛。

赛后,我沮丧极了!我跟爱里森这个世界排名第一的顶尖选手已较

量到最后,但由于我的失误,没能战胜自己的偶像,这是我无法原谅

自己的。当晚,我彻底失眠。和父亲通话时我说:“这场球,我会记

一辈子!”睡不着的时候,我就重温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

沼泽里行走,但她却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

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

茫茫无际的大沼泽。这个故事再一次鞭策我,即使输了一场比赛,只

要能从中找到失误和欠缺之处,总能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人不可能事事顺利,一路走来,留下脚印,能找到来时的路就好。

这件事之后,我思考过,也许,人能赢自己比赢别人要重要许多。

我的同行说过这样的话:“潘晓婷能有今天的成绩,在意料之

中。”可能,他们知道我的付出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我15岁开始在父

亲的球馆里练球,一呆就是4年。球馆里有个小屋子,里面的一张单

人床、一个衣柜就是我全部的财产。那4年里,父亲给我做了硬性规

定,每天练球812小时,没有周末,一个礼拜只能休息半天。即使

我病了,上午在医院打点滴,下午回到球馆还是要补足当天的练球时

间。

以前,家里经济拮据,父亲陪我到北京参加比赛,我们就从山东

济宁乘火车一路站到北京。在北京,因为没钱,我和父亲只能住18

钱一晚的地下室。地下室阴暗潮湿,推门就能闻到刺鼻的霉味儿。第

一次拿了全国冠军,奖金只有4000元,为了能细水长流,我和父亲在

全聚德只点了半份烤鸭。看着那半份香气扑鼻的烤鸭,我却痛哭不止。

所有这一切,我都忍受了。因为,我15岁开始摸球杆时,父亲就

说过,要想做到最好,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牺牲更多。父亲当过国

家级的足球运动员、篮球裁判,后来改行当厨师,又被评为鲁菜特一

级厨师。父亲希望我像他一样,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金字塔尖

上的人。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人家练3个小时的球,我要多练好几个小时,

这样才可能赶超别人。所以,吃不了这份苦,受不了这份罪,趁早放

弃,另谋出路;但是,一旦选择了这条道,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

本的准备。就看人有没有对苦难的耐受力,耐受力强的人早晚都能品

尝到成功的喜悦。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赢了多少对手,而

是能不能一直赢自己。

青春励志人物2

因为下岗,所以就会有危机感;因为有危机感,所以才会拼搏;因为

拼搏,所以才会成功。

《开心辞典》开播以后,王小丫以趣味而又幽默的主持风格给亿

万观众带来了启迪与欢笑。并因此一举成名,成为央视金牌节目的金

牌主持人。然而,王小丫的成功却源于她的一段下岗经历。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亲是

报社编辑,母亲是工厂工人。19909月,王小丫从四川大学经济系

毕业后分配到四川《改革时报》当记者。记者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

女承父业,又与自己学习的专业对口,她感到很满足。可是,一场改

革的风暴使她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

《改革时报》是四川省一家经济类报纸,后改名为《新经济时

报》、《城市购物导报》。几易其名并没有彻底改变报社的厄运。发

行量提不上去,经费困难,举步维艰,这种困境使报社不得不进行改

革。这件事发生在19967月,当时的王小丫已经在这工作了6年。

本来,科班出身的她留在报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那一刻,她

犹豫了。面对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编辑老记者,她选择了放弃,把有

限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王小丫下岗后,单枪匹马到北京去谋生。那个时候,京漂似乎是

一种时髦的职业。在北京,有数十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要

想在北京靠文字混饭吃,谈何容易,不少人混不下去,甚至流落街头。

面对数十万的竞争对手,刚刚下岗的她更加充满了危机感。她决定重

新学习,以此获得新的机遇。为此,她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

系,研修电视文学。1997年,她在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结业后,

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实习。

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甚至“不会说话”的人。她第一次去采访的时

候居然不知道怎么提问。然而,下岗的经历使她充满了危机感,每次

采访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强迫自已改变。好在是经济学科班出身,

加之一年的电视文学研修,使她很快找到了采访的感觉。她的出色表

现引起了领导的注意,马上由实习记者转为正式记者。

1998年,央视经济栏目改版,开辟了《经济半小时》栏目。新栏

目的筹建需要新的节目主持人。单位推荐她参加《经济半小时》主持

人竞选。当时,她已经30 岁,并不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然而下岗的

经历使她恐惧,同时,也激发着她的火一样的拼搏精神。她抓紧时间

备战,虚心向有经验的导播请教。“经济”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名词,

听起来冷冰冰的。为了能让自己与众不同,她硬是把那些深不可测的

东西完全在生活中找到对应,把经济变得感性又通俗。所以,在试镜

头的时候,她的娴熟而又通俗的播音风格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她成功

入住《经济半小时》。

真正让她在央视走红还是在《开心辞典》这个栏目。2009年,湖

南卫视的《鲁豫有约》栏目走红荧屏。央视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开

办《开心辞典》。开始的时候,央视决定黄安为节目主持人,她只是

黄安的助理,干些帮忙抱奖品之类的活。已经走红荧屏的她给黄安当

助手?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她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导演选不中自己,这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行。这种意识使她充满了危机

感。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她不但仔细做笔记,还把节目录像带回家

反复钻研。一次,黄安因故不能参加栏目制作,作为助理的她便代替

黄安做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收视率直线上升。

终于,她替代了黄安。事后,黄安说: “我早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

了,因为我己经被人家‘偷师’不少。她能够成功,我祝贺她!”

因为下岗,所以就会有危机感;因为有危机感,所以才会拼搏;因为

拼搏,所以才会成功。下岗的经历锻造了王小丫,成就了一代央视名

嘴。

青春励志人物3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人不渴望自己能够抵达生命的巅峰,让生

命华美绽放。然而,成功的桂冠并不是人人都能摘取。那么,是什么

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呢?是天资、家世、背景吗?当然不是。

安德鲁。卡内基出身贫寒,却最终创建了一个钢铁帝国,在美国

工业史上写下了永难磨灭的一页。然而,他却说:“贫困是一个宝贵

的环境,不要以为,富家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要知道,享乐惯了的

孩子绝不是那些出身贫寒的孩子的对手。”

史蒂夫。乔布斯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大学读了6个月就被迫退

学,还被自己亲手创办的苹果公司一脚踢出局……然而,乔布斯从来就

不惧怕失败,他说:“我被苹果公司解雇是我这一生所经历过最棒的

事情……我获得了解放,进而开始了我这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2009年,在英国着名的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秀》中,没有半点明

星相的苏珊大妈,以一首《我曾有梦》征服了所有人,一夜间红透英

伦。在接受采访时,她说:“我早就料到人们看到我的外表会有些鄙

视,但我决定让他们刮目相看,我必须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我

相信那样终究会成功。永远不要放弃梦想。”

看完这些,我想说,改变一生从现在开始吧!现在,请你从生活中

汲取信念、勇气和力量,跨越障碍和困境,用无悔的青春奏响生命之

琴的最强音吧!

卑微而顽强,像柳树那样地活着

谁的曾经没有卑微过

卑微是人生的第一课

青春励志人物4

今天的复旦人也许还清晰地记着这一幕。19999月的教师节晚

会上,一位身材矮小瘦弱,拖着病腿,步履蹒跚的老教授,站在宽大

的舞台上,台下坐着 上海市众多教师代表和年轻的学生们。当主持人

问她:“50年代时,是什么力量使您冲破了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投

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老教授对着话筒, 一字一顿地说:“我、爱、

中、国!”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老教授那份坚定、

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这位老教授是谁?

她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

开创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新中

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

这个几乎终身与病痛相伴相随的弱女子为了深爱的祖国,为了钟

情的事业,倾尽了毕生的才智和心血,无怨无悔。回顾她的人生之路

时也让我们再一次思考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人的一

生究竟应当怎样走过才算没有虚度?

“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

1927年的一天,在一艘由福建北上的轮船上,一个小女孩哼着一

首流行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几个大哥

哥在一旁和着她。 轮船缓缓开进上海港,这时大哥哥正色对她说:

“进了上海就不能再唱这首歌了。”“为什么?”“因为北方有军阀。”

女孩虽不太懂,但从此心里有了“军阀”、 “列强”这样的字眼。

这个女孩就是谢希德,那时的她只有6岁。当时谢希德的父亲、

著名物理学家谢玉铭到燕京大学任教,全家跟随父亲一起前往北平。

谢希德在燕大附小、附中及贝满女中读书。平静的读书生活没能持续

太久,“七七事变”后,谢希德一家便开始了逃难生活,辗转武汉、

长沙,谢希德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颠沛流离中度过。这使她强

烈地意识到:只有摆脱强权压迫,使中国富强起来,人们才会有安定

的生活。因此,发奋读书、学好本领,是当时谢希德生活的主旋律。

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但就在这时,灾难来

临了。一天,她突然感到腿痛,以为是扭伤,并未在意,可疼痛一天

天加剧,最终竟不能走路了,经确诊为股关节结核。在上个世纪30

代,结核病犹如今天的癌症,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谢希德不

得不休学。

这对于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谢希德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她

并未向命运低头。在卧床治病期间,谢希德自学了大学英文、数学。

因为股关节结核往往会导致瘫痪,母亲劝她少看书多休息。谢希德总

是乐观地说:“读书是我最大的兴趣,只有读书可以使我忘掉病痛,

使我的生活充实。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而从小青梅竹马,两小

无猜的挚友曹天钦的来信更是给了谢希德莫大的鼓励。

4年后,谢希德最终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但遗憾的是,虽然

重新站了起来,但是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双腿不能弯曲。然而,此

时的谢希德已经顾不上这些,她收到了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经

历了3次高考之后,她终于踏进了大学的殿堂。

在厦门大学期间,她比任何同学都珍惜时光,黎明即起,一头扎

进课堂或实验室,恨不能不吃不睡将失去的分分秒秒补回来。1947年,

毕业后的谢希德顺 利考入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攻读硕士,两年后

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在这一流的高等学府,一名纤弱的中

国女子夹杂在一群群不同肤色的佼佼者中,几 年如一日,咬紧牙关,

以数倍于旁人的努力,坚持不懈,向心中的目标冲刺。

青春励志人物5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像划破苍穹的闪电,飞跃万水千山,飞渡大

海重洋,传到英伦三岛,传到波士顿城。谢希德和同学们奔走相告,

他们的心早已飞回北京: 在迎接祖国新生的日子,我们出国求学,没

能为革命做什么工作;现在,祖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我们责无旁贷。

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执拗地 在耳畔回响。谢希德

归心似箭,她和青梅竹马、在英国留学的丈夫曹钦天一面节衣缩食积

攒路费,一面筹划着归国路线。

就在这时,在朝鲜战场屡吃败仗的杜鲁门政府突然宣布:在美国

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得知这个消息,

谢希德感到惊讶而愤怒,却没有丝毫的动摇。

然而远在菲律宾的父亲的一封来信却使谢希德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中。因为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内战和腐败的绝望,父亲谢玉铭早在

1947年即只身漂泊海 外,父亲在信中写道:“得悉你欲回中国,我感

到很不安,我不想让你回到贫穷而落后的中国去!”深爱女儿的父亲希

望女儿能有很好的科研环境,能生活幸福。

怀着对祖国炽热和执着的爱,谢希德在“自古忠孝两难全”的一

声叹息中,终于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代价却是父女俩从此断绝

往来。

19528月底,历经辗转曲折,谢希德和丈夫曹钦天终于登上了

英商蓝烟囱公司的客轮“广州号”。“别了,剑桥!别了,英国!经过苏

伊士运河、印 度、新加坡、香港……近了,近了,我们听到了深圳码

头激荡人心的歌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

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 强……’”站在轮船甲板上的谢希德

回忆起过往的一幕幕,悲欣交集。

-

青春励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