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学校问道路励志66句(含解释)

时间:2023-06-18admin职场励志

-

育英学校问道路励志66句(含解释)
2023年6月18日发(作者:method是什么意思)

.

育英学校问道路励志66

一、学习篇

1.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

习中积累起来的。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自《论语 学而》。

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这才叫学问。

3.博学审问,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

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

切实的去施行。

4.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出自《易经》。

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

用仁义来行事。

5.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提升学识水平以使心气平和;行为端正,思虑远大。

6.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出自韩愈的《劝学解》。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

.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长治》。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形

容虚心好学,不自以为是。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9.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出自《论语 为政》。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

识现实。

1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人只要有毅力,“勤”字当头,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1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出自《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时间就像箭一样地穿梭。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警戒人们要珍惜时间。

12.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读书六法之前

两条。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

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

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

枣,急于求成。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的要

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

.

1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

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4.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

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自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读万卷书是指要

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

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16.书犹药也,善读医愚。

出自西汉刘向的话,书像药一样,好好读书可以医治愚蠢。

17.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出自西晋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读书的体会,强调读书的

重要性,意思大概是只要一天没有看到书,便没有心情去做其他事了

做其他事了。

18.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

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

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

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

19.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谚语无明确出处,意思为制造蜡烛是为了寻求光明,读书是为了追寻

其中的道理。

20.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

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21.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出自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22.身心道理,天地文章。

出自汤显祖(清远道人)为抚州(临川)玉茗堂清远楼自题书联。

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寻思;

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须自得。

.

.

二、修身篇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

之内,皆兄弟也。”

2.好察迩言,隐恶扬善。

【出处】《礼记·中庸》

【解释】喜欢问问题,并且能够明察分析浅近的话。隐恶扬善,指不

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出处】述而第七19则“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

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4.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出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解释】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

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

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出处】“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解释】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

.

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指人应该有

这样的品质,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

7.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出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解释】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谦逊的态度,自首其德,修养

自身。古人多以谦逊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并且用“满招损,

谦受益。”来自我警醒。在文明社会中,人们要学会进步,就必须学习。

8.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解释】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处】《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解释】精诚:诚至,诚心诚意。诚至所达到的地方,像金石那样坚

硬的东西也能被打开。形容对人真诚产生的感动力。比喻只要专心诚

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1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释】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

.

11.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出处】《礼记·杂记下》

【解释】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张,指的是拉紧,

弛,指的是松弛。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

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12.事事有备,有备无患。

【词目】:有备无患

【解释】:备:防备;患:患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

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

备,有备无患。”

【示例】:季斯预戒汶上百姓,修堤盖屋。不三日,果然天降大雨,

汶水泛滥,鲁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1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释】: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

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

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

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

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

.

1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解释】: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

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示例】:财利迷心,人情世态,~,于君无愧。 ◎明·胡文焕《群

音类选·还带记》

【反义词】:见利忘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成语】:见危授命

1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出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释】君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小心谨慎,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

有见到的,担心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听到的。隐藏的会没有

见到,细微的会没有察觉,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心谨慎。大意是说: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慎重自己的言行。一个人独处,在无

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

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

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

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

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

.

1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处】《尚书》。大约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商纣王之后,威德

广被四海。西方有蛮夷之邦进贡了一头獒犬,高四尺有余,能晓解人

意,威猛而善于和人搏斗,与当时中原之犬大不相同。当时任太保的

召公奭,担心武王会因喜好此犬而荒废政事,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名

曰《旅獒》,告戒武王不要“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这篇文章就记载

于《尚书·周书》。

【解释】这里说的玩人,就是不尊重他人的人格,随意狎侮与戏弄他

人。玩物,就是沉溺于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于不能自拔。召公奭

认为,有盛德的君主,是不会狎侮他人的人格的。如果你狎侮了君子,

君子就不会为你的事业尽其心志;如果你狎侮了小人,小人就不会为

你的事业尽其劳力。喜好玩人的君主,上失君子之心,下失小人之力,

他的统治地位也就很难维系了。至于玩物,君主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花费在自己所喜好的事物之上,哪里还有心思过问政事?

17.内正其身,外正其容。

如果修炼自己的心境到正直的地步,容貌也会渐渐变的好看。

18.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

拿出来。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

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是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

.

19.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词目】一言九鼎

【近义词】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一字千金

【反义词】人微言轻

【基本解释】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2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解释】短:不足;长:有余。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

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

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2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典故】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

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

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

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2.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处】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解释】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好人。

.

.

.励志篇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解释: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团结协作,团结协作,严以律己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释: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解释: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4.心随朗月,志存高远。

解释:心志像明月一样,志向在远方。

5.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解释: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6.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解释: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

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诚意,

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

保持心灵的安静。

7.修身齐家,平治天下

解释: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

.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意思是因忧患而得以生存 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解释: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

10.铁肩道义,妙手文章。

解释: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事情要从头做起,逐步进行。

12.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解释: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会有明确的志向,能平静安详全神贯

注的学习,就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1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出自《论语·子罕第九》。

解释: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越显得坚固。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荀子《劝学篇》。

解释:只要坚持不停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15.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解释《菜根谭》。

译文:磨砺身心要像炼钢一般反复陶冶,急着希望成功的人就不会有

高深修养;做事应像拉开千钧的大弓一般,假如随便发射就不会收到

好的效果。

.

.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解释: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就一定有麻烦。

17.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出自[]陆九渊。

解释:鸟最可贵的地方是有双翼,人最可贵的地方是有志气。

18.心志要坚,意趣要乐。

民间谚语。

解释:意志品格要坚强,兴趣爱好要积极。

1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出自《管子·权修 第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

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

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解释: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

多的时间。

20.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出自周恩来总理。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

华而读书。1910年夏天,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

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有一次,

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学生说“为了帮助

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

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

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

.

2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解释:在这个时候丧失机会或失败了,在另一个时候取得成功。

2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出自《尚书·盘庚上》。

解释: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

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

-

育英学校问道路励志66句(含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