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励志学习的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

2023年6月19日发(作者:大连成人英语培训)
关于励志学习的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每一个关于励志学习的四字成语故事都是很值得同学们找来看看
的,那么关于励志学习的四字成语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励志学习的四字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
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渐渐受到人
们的称赞。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
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
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担任司州主簿。二人志趣相投,白
天同赴州府办公,晚上合盖一条被子睡觉,而且还有着共同的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
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从此,“闻鸡
起舞”就成了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每天鸡叫后,两人就起床练剑,
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
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
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
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公元311年6月,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祖逖要求北伐,
收复中原。司马睿内心不愿作战,只任命他为豫州刺吏,要他自己招
募军队,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横渡长江,当船到中流时,他举起桨来
叩击着船舷,起誓说:“我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就决不再渡江回到南
方去!”有勇有谋的祖逖不久就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但他的行
动引起了晋朝统治集团的疑忌,对他施加压力。公元321年,祖逖五
十六岁时,怀着未了的志愿饮恨而死。
——《晋书·祖逖传》
【求解驿站】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
起。
【活学活用】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于成为
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妙语点拨】我们要学习祖逖的勤奋、自强不息和精忠报国,学
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惰性,严格要求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
一名栋梁人才。如此一来,既能报效祖国,又能实现个人价值,生活
的更加美好!何乐而不为呢?那么,如何克服惰性呢?不妨先为自己树立
一个理想的目标。有道是“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而这意志
的形成,是要靠一个值得所求的目标。有这个目标在那里等待我们去
达到,我们就觉得有理由把自己发动。
【近义】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反义】苟且偷安、饱食终日
关于励志学习的四字成语故事: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
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东汉·班固《汉书》记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
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这段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东汉时候,有位着名的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
独自一人关起门,从早到晚不停地读书,废寝忘食。为争分夺秒地抓
紧时间学习和积累知识,他还想出了一个专门对付“瞌睡虫”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不是很长的嘛。他就找一根绳子,把绳子的
一头牢牢绑在房梁上,并拉直绳子,将绳子的另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
上。当他读书疲劳地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往上牵头发,这样头
皮就会被弄痛。于是,他就马上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这段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个着名的政治家苏秦。他年轻时,由于学问
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
瞧不起他,这对他刺激很大。后来,他就下定决心发愤读书,常常读
书到深夜。人很晚不睡觉,产生疲倦感、打盹儿什么的是很正常的。
但苏秦总觉得睡觉很浪费时间。于是,他就准备了一把锥子,自己一
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让自己猛然间感到疼痛,
好清醒起来继续挑灯夜读。
——《汉书》、《战国策·秦策一》
【求解驿站】为了防止打盹,把辫子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
的大腿,以便读书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活学活用】我们不能考试抱佛脚,平时学习就应该发扬~的苦
学精神。
【妙语点拨】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
因为学知识这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学到真
知识。当有师长的关心和教导,有很好的学习条件时,如果再有孙敬、
苏秦二人发愤读书的刻苦精神,怎么会取得不了好成绩呢?只是,“头
悬梁、锥刺股”的方法千万不要盲目去效仿,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近义】悬头刺股、引锥刺股
【反义】不学无术、无心向学
关于励志学习的四字成语故事:断织教子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
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
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
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
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
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
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
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
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
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
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
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
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
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
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
“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
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
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
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
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
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
是儒家经典之一。
——《列女传》
【求解驿站】多用来形容学习、做事应坚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废,
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活学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语点拨】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
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
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
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
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
“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
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延伸阅读】孟子有一天看见邻居“嚓嚓”地磨刀,准备杀一只
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
干什么呀?”孟母当时在忙,笑着随口说:“杀猪给你吃猪肉啊。”说
完就后悔了,这不等于在教儿子撒谎嘛。孟母心想:要培养儿子诚实
的品质,我这个做母亲的首先就得讲诚信啊。第二天,孟母就买了邻
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