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

2023年6月20日发(作者:doom dada)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有不少同学都喜欢找一些近代名人的小故事来看,感悟其中的道
理与智慧,那么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篇1:酒桌上的
除“胡适博士”外,胡适还有一个著名的头衔——“我的朋友胡
适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交际之广和人缘之好。当然,交友遍天下
的胡适,酒局肯定也少不了,对此有梁实秋的文字为证:“胡先生交
友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徐志摩风
趣地说:“我最羡慕我们胡大哥的肠胃,天天酬酢,肠胃居然吃得消!”
1931年1月,胡适由上海赴北京途经青岛,应在国立青岛大学任
教的好友杨振声、梁实秋之邀到校演讲。青大前身即省立山东大学,
为齐鲁之邦最高学府,胡适于是就地取材,以《文化史上的山东》为
题讲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话,博得了阵阵掌声。
晚上青岛大学设宴庆祝,青大著名的“酒中八仙”悉数出席作陪。
此“八仙”乃杨振声、梁实秋、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
邓仲存等七位教授和著名新月女诗人方令孺,他们经常聚集一堂开怀
畅饮,几乎是“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
坛,一夕而罄”。他们不但在青岛狂喝滥饮,而且还远征济南、北京、
南京等地,并口吐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因唐时
李白、贺知章等八位文人学士被人称为“酒中八仙”,他们便自称
“新八仙”。
酒桌上胡适一见是此八人作陪,马上便被这“八仙过海的盛况”
吓住了。他知道恐怕在劫难逃,便急中生智,赶快从口袋里掏出一枚
刻有“戒酒”二字的大金戒指给大家传观,以示免战。原来胡太太为
了夫君的身体,特地送他这只“戒酒”戒指,带在身上以备急用。意
兴正浓的“八仙”见胡适兵马未动便高悬免战牌,不免扫兴,宴席只
好草草收场。
事实上胡适虽然酒量不大,但也喜欢喝酒,有时甚至还闹酒。有
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胡适证婚,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
巡而酒告罄。胡适正在兴头上岂肯罢休,大呼侍者添酒,主人连忙解
释,说新娘是节酒会成员,请各位来宾多多包涵。谁知胡适从怀里摸
出一块大洋交给侍者说:“今天我们几个朋友高兴,要多喝几杯,不
干新郎新娘的事,快快拿酒来。”主人无奈,只好让人添酒,最后胡
适等人喝得酩酊大醉,尽欢而散。
胡适晚年患有心脏病,喝酒的数量和次数明显减少了,但让人万
万没有料到的是,他竟然猝逝在一次酒会上。1962年2月24日,胡
适出席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次会议。前来参加会议的有很多
是胡适的学生,有的甚至还是他学生的学生,有许多人是专门从国外
赶回来探望他的,胡适非常高兴,早早便来到研究院等候。
此前胡适因心脏病住院治疗刚刚出院不久,会前医院就对胡适的
身体有所顾虑,打算派医护人员陪同,但胡适坚决不同意,他诙谐地
说:“今天的会本来是喜事,你们一来,像是要办丧事。”
孰料此言竟一语成谶。下午5时,庆祝酒会在蔡元培纪念馆举行,
与会者纷纷与他们尊敬的适之师交流致意,胡适也非常兴奋,整个酒
会其乐融融。6时30分,酒会结束,来宾们陆续离去,胡适一边与友
人谈话,一边送客。忽然胡适脸色苍白,身体晃了几晃仰面向后躺下。
旁边的人连忙去搀扶,但已为时过晚,他的头先是碰到桌沿上,随即
又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大家慌作一团,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魏火耀立
即为他施行了人工呼吸,随后赶到的医生马上注射急救药物并使用了
氧气,但均告无效。晚上7时25分,台大医学院医师宣布胡适已逝世,
喜事变成了丧事,大家均啜泣无语。
酒桌上的那位性情中人,让人们见识了一个真实的胡适。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篇2:溥杰的担当
1971年,退休教师舒成勋回到了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的老宅居
住,有一天,他爱人在收拾屋子的时候,意外发现墙壁里层写满了字,
是和,舒成勋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些字和曹雪芹有关,据此推测房子很
可能是曹雪芹故居。
有关部门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派红学
研究家吴世昌前往考察,吴世昌仔细、认真地考察了一番,最后给出
的结论是:这个老屋和曹雪芹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排除了这个老屋
是曹雪芹故居的可能性。吴世昌的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
同,但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正白旗39号老屋是曹雪
芹故居”的说法是成立的。
虽然争议尚无最后结果,但在各方努力下,1984年,有关部门将
正白旗39号老宅整修了一遍,准备挂上“曹雪芹故居”的牌子供人们
参观。有一个叫白明的工作人员,跟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溥杰很熟,
大家就委托白明去找溥杰题字。白明找到溥杰说明了来意,溥杰便摆
好了笔墨纸砚,开始写。但他写完了“曹雪芹”三个字后,却不再写
了,坐到椅子上抽起了烟。
白明就问他:“二爷,您怎么不写了?”
溥杰若有所思地说:“歇会儿。”
过了一会儿,溥杰站起身来,把先前写的“曹雪芹”三个字团了
扔掉,重新铺开纸,写下了“曹雪芹纪念馆”几个字。白明一看跟溥
杰说:“大家让我来求的是‘曹雪芹故居’,这怎么变成‘曹雪芹纪
念馆’了?二爷,我回去没法和大家交代啊!”
但溥杰也不解释,白明只好拿着“曹雪芹纪念馆”几个字回去复
命,果如所料,有几个人一看“曹雪芹纪念馆”的字样,就不干了,
说“故居”和“纪念馆”意义相差太大了!白明感觉自己没完成任务,
就再次去找溥杰,想让他重写一份,但溥杰没有再重写,他解释道:
“我不是红学家,我没有权力写‘故居’,请体谅我这份担当!”
其实,在这件事上,溥杰的任务就是把字写好,写得美观、漂亮
一些,就完成任务了。至于那所老屋是不是曹雪芹故居,和他没有半
点关系,他既没有考察的义务,也不必负失察的责任,你让我怎么写
我就怎么写,至于事情的真伪,我不必去操那个心。可是,溥杰在这
件事上却没有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坚持实事求是,不瞎写、乱写。
这是对文化的一种敬畏,是一种可贵的担当,是一种对历史高度负责
任的情怀。
近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篇3:蔡先生打人
蔡先生打人
作者:萨苏
做学问做到大学校长,都是斯文人,总应该有些和光同尘的意思
了吧?
不幸得很,有些事就是邪性。和尚要练武术,大学校长,也未必
都这样文气的,砸汽车、打人的大有人在。
比如,要打学生……此人,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
看老萨写到蔡元培先生打人,估计一帮北大的师伯师叔(萨爹是北
大的,所以就算是刚进北大的学生咱恐怕也得捏着鼻子尊一声师叔)已
经把拳头攥起来了——蔡先生何等温文尔雅的人物,怎么会打人?你这
不是造谣吗?
蔡先生何许人也?都要尊称一声——“我敬爱之孑民先生”。北大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起自蔡先生,至今长盛不衰。
先生遗爱北大,人皆感之。造蔡先生的谣,你不想活了吗?
这个……那个谁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蔡先生要打人,
是有记录的,并非捏造。好,那你说,蔡先生究竟要打谁了?蔡先生要
打的……就是你们这帮人……
没错,蔡先生要打的,就是他北大的学生。
蒋梦麟先生在《西潮》里面写到——“你们这班懦夫!”他很气愤
地喊道,袖子高高地卷到肘子以上,两只拳头不断在空中摇晃。“有
胆的就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我就揍他!”
要不是蒋先生明确写了,实不敢相信这是温文尔雅的蔡先生干出来的
事情。
看,蔡先生就是蔡先生,要打架都说“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多
文雅啊。这是1920xx年的事情,蔡元培先生已经54岁了,干吗要跟
学生拼老命呢?竟然是为了收讲义费!上学收书本费,或者教材费,这
天经地义的事情,蔡先生至于如此愤怒吗?
把老实人逼到这份儿上,说起来是北大的学生太过分了。原来,
五四运动之后,挟爱国胜利之余威,北大的学生组织力量十分强大,
因此学生的许多事情学校不能干涉。这本来是学生自治的一大成就,
使北大思想越发活跃。然而,物极必反,既然无人管束,学生们中毛
猴子倾向的家伙也逐渐翘起了尾巴。于是,人们形容当时的北大——
“你爱上课,可以;你不爱上课,也可以;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上你不
爱上的课,更是天经地义的可以!总之,一切随意。”
蔡先生自由办校,不在乎,反正先生都是好的,你来听几节课,
就会有收获。然而到了后来,学生们越发放肆起来,宿舍是自行分配,
甚至可以住家里亲眷,学校也不能过问。这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再
后来,学生代替学校决定聘任或者解聘教员。如果某位教员主张考试
严格,学生马上罢课教训之。这学校恐怕搁谁都有点儿要办不下去了。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讲义费风波。
所谓讲义费风波,是指1920xx年10月北大学生拒绝缴纳讲义费
引发的风波。按说,学校这费用收得毫无问题。印讲义的钱不是白来
的,收学生的也只是工本费,而且你有本事可以不要嘛——比如汪曾
祺那样的老师说不考试也可以的。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是既不
交钱,还要给讲义。
这就不像话了,蔡先生自然不同意。而学生就此闹起事来,对代
总务长沈士远进行围攻,学校里到处贴满谩骂沈士远的条子,更有人
高呼:“打倒沈士远!”沈士远吓跑了,学生们接着去校长室,蔡元培
苦口婆心讲了一天,总算让学生们暂时回去了。第二天来校长室一看
外面,好嘛,来了好几百号人,领头的是山东好汉冯省三,大喊——
“我们打进(校长室)去,把他们围起来,把这事解决了!”“到会计科
把讲义券烧了!”
群情激奋,喊声如雷,危机一触即发。别以为北大学生是文的,
其实北大学生动起手来比谁都不弱,当年建有北大学生军,总教官白
雄远,孙中山到北京的时候,就是北大学生军担任警卫。
问题是现在学生可不是在打军阀或者打帝国主义,而是打校长来
了啊!这个威力也很可怕。蔡先生终于被激怒了——为了从北洋军阀政
府那里争取办学经费,北大的教授们已经奔波得筋疲力尽了。于是,
蔡先生干脆走出了校长室,对学生们喊出了“决斗”。学生们对蔡校
长还是又敬又怕的,看到挽起袖子冲出来的蔡先生大吃一惊,纷纷作
鸟兽散。
蔡元培对这场风潮深感恼火和痛心,他当天就写下辞呈离开北大,
总务长蒋梦麟,代总务长沈士远,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出版部主任李
辛白,数学系主任冯祖荀(萨爹的师祖,有骨气)分别刊登启事,宣布
“随同蔡校长辞职,即日离校”;北大全体职员也发布《暂时停止职务
宣言》,《北京大学日刊》也于当日宣告“自明日起停止出版”。大
家都与蔡校长共进退。
你们罢课?我们还罢教呢!最终,通过胡适做工作,学生们认错了,
派了代表去请蔡先生。蔡先生消了气,终于回校继续任事。
只有冯省三被开除。他想回来当旁听生,找胡适,胡适说我劝你
好汉做到底……须知北大属于“国子监”的,看看大明对国子监的学生
是怎么要求的?“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反学规的,若祭酒(教授)
来奏着,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
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用马甲发帖),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
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
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
钦此?!没错,这就是明太祖亲自下的谕旨,这种半文半白,杀气
腾腾的玩意儿也只有朱重八写得出来了。冯兄,您知足吧。
不幸的是冯后来自承确是当时这样叫的。
忽而读到另外一则小文,说的是蔡先生去世时的情景。“无一间
屋,无一寸土,医院一千余元,蔡夫人至今尚无法给付,只在那里打
算典衣物以处丧事。”
蔡先生死时没有钱大体是真的,他一生的房子都是租的,以至于
学生和同仁们在他70岁寿辰的时候发起为蔡先生建屋祝寿的举动。房
子选在青岛,那地方蔡先生一定会很喜欢。可惜的是不久抗战便爆发,
房子自然没有建成,蔡先生最终还是没有住上自己的房子。
为官数十年,办校数十年,一个教授的月薪也有几百大洋钱,修
宿舍,修礼堂,每年怎么过手不得千儿八百万的,随便手指缝里漏一
点,还不够你死七八回?你怎么就那么傻呢我的蔡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