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事迹素材七篇

时间:2023-06-18admin心灵驿站

-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七篇
2023年6月18日发(作者:adoption)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七篇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篇1

1836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六年,去京城参加会试的曾国藩,又一次落第了。

生性沉稳的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只是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加倍努

力。他刚过26岁,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

会试榜单公布以后,曾国藩就平静地收拾行李,坐京杭大运河上的运粮船,

启程返乡了。走到南京的时候,粮船停留补给,曾国藩走到南京街头逛书市。他

走进一间书店,就看见赫然排列半面墙的“二十三史”,从《史记》《汉书》一

直到《明史》,很全很齐备,这让爱书如命的曾国藩怦然心动。平时,由于要应

考,看书自然以《四书》《五经》为主,闲暇时,他也看历代史书、唐诗宋词以

及名家散文。

“二十三史”可是需要几百两银子才能买到的。别说是印刷业还不太发达的

古代,即便是现在,要买齐这二十三部史书,也得花不少钱。想起自己囊中羞涩,

这令曾国藩很是为难。一番纠结之后,他便提着行李去了当铺,把自己在北京时

御寒的棉衣,全部给当掉了,换来几百两银子,“二十三史”全部购齐,末了,

这些古籍竟装了满满几大箱。

对于这件事,曾国藩有自己的想法。反正回到老家湖南,这些棉衣用不着了,

还不如换点更加有用的东西。不过,以后进京赶考,又得添置新棉衣了。曾国藩

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喜悦中,对此,也没有多想。

回家以后,父亲曾麟书看到曾国藩一箱一箱的古籍图书往家运,又听曾国藩

诉说事情原委,他并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鼓励他这种做法。他对曾国藩说:“你

典当棉衣买书,我自然很支持,我会借钱去把衣服赎回来。不过,这些书既然买

了,希望你用心研读,不要把这笔财富白白浪费掉。”听了父亲的话,曾国藩泪

如泉涌。

对于屡试不第的曾麟书而言,中举做官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不过,他把这种

伤痛,转化为培养几个孩子成才的动力,尤其在对老大曾国藩的教育上,更是不

遗余力。曾国藩自幼便跟随父亲念书,可曾麟书自知天分不高,没有什么心得捷

径供曾国藩参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不停地督促。从早到晚,他

只要一有空,就加以考验,要求曾国藩一字不落,将所学知识背出来。这样一来,

曾国藩慢慢就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往往能举一反三。

经过两年刻苦努力,再加上曾国藩对史书的悉心研读,1838年,曾国藩再

次应考,顺利高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内则大学士、尚书、侍郎,

外则部督、巡抚,进了翰林院,可谓是“一步登天”。这时,曾国藩刚刚28岁。

不过,曾国藩深知,为给自己赎回棉衣,凑足考试用的盘缠,家人付出了巨

大的努力。他们东家借,西家求,该跪的人跪了,该拜的人拜了,最后,终于给

曾国藩凑齐了三十三吊钱。一路上,虽然省吃俭用,可开销仍然很大,到了京城

之后,曾国藩手上就只有三吊钱了。对他来说,这次应试,无疑是孤注一掷。幸

好,曾家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培育出了精通文史、勤于国政的一代名臣。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篇2

梁思成是知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

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

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并多年活跃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1928年,梁思成学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

任和教授。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草创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组织者,又是仅有

的两名授课老师。梁先生特别注重启蒙教育。开班第一课,他先在黑板上一笔画

了一只小狗,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齐声答狗。又在小狗的旁边画了一座与小狗

大小差不多的小屋,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狗窝。他又在狗的旁边画一个

大的屋子,再问学生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说“狗窝”和“房

子”,一个是狗睡觉的地方,一个是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尺度”的含义。

与“尺度”同样有趣的,是梁先生在讲到更加抽象的“比例”这一概念时,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婴儿和一个成年人,然后又在成年人旁边画了一个和成年

人同样大小的婴儿,问同学们两个谁是大人谁是小孩,同学们照实回答,梁先生

笑着说,“这就叫比例”并说建筑也和人一样,各种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和比例,

如果尺度弄不好,让人看起来像拔高了的小孩或缩小了的大人。

大师就是大师,两个难以用语言轻易讲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谈笑间烙印在每位

同学的记忆深处了。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篇3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1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

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

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

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到了17岁,妈妈病逝,家中只剩下2个弟弟,1个妹

妹和已经堕落的爸爸。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

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1个孩子难以承受的。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

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

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

尽的情怀。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

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

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

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

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

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

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

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

胜利。”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326日,1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

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

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篇4

现在说起杨丽萍,都知道她是我国的舞蹈艺术家,她的《雀之灵》《孔雀公

主》《两棵树》《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享誉世界,成为舞蹈经典之作,

是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丽萍成名背后

所经历的辛苦,而她对自己的辛苦又另有一番认识。在一次电视采访节目中,

丽萍为观众展示了她独特的辛苦观。

杨丽萍的童年是在山村度过的,从小她父母离异,作为家中长女的杨丽萍,

开始承担很多家务活儿,还帮大人做繁重的农活儿,放牛、上山打柴、采茶、插

秧、捡麦穗、舂年糕、织布,几乎所有的农活儿,童年的杨丽萍都做过。听杨丽

萍微笑地谈起童年,主持人诧异地瞪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美丽瘦削

的舞蹈家,童年时还做过这么多农活儿。主持人问杨丽萍,那么小,就做这些农

活儿,一定觉得很苦吧?杨丽萍笑着回答,不苦啊,这是生活需要啊,认识到这

一点,就一点也不觉得苦了。比如你上山打柴,想到将柴打回家,就可以把饭做

熟,你就会很快乐的。

上世纪70年代,杨丽萍被招入一家歌舞团,成了一名舞蹈演员,开始了她

美丽的舞蹈事业。从小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训练的杨丽萍,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

她的舞蹈基础很薄弱,而一个舞蹈演员,需要身体的软度,压腿、练把杆,这都

是最基础,也是最艰苦的训练。杨丽萍每天坚持练功到深夜。当时,生活条件很

差,每个月只有7元钱伙食补助,经常吃水煮白菜,上面浮着几滴油星。主持人

问杨丽萍,生活条件那么差,练功又那么累,一定觉得很苦吧?杨丽萍笑着回答

说,不苦啊,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喜欢做的,是为你的舞蹈事业打基础,这是

一个美好的过程,怎么能叫苦呢?

为了原生态歌舞《藏谜》的创作,杨丽萍带着她的舞蹈演员们,整整磨合排

练了一年,在成都,她们终于第一次将这台大型歌舞搬上舞台。到达成都后,距

离正式演出只有一个星期了,而节目的整合和走台还没有完成,时间太紧了。

了不让期待已久的观众失望,杨丽萍和她的舞蹈演员们抓紧时间进行走台练习,

整整一个星期,杨丽萍全身心地投入最后的排练,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听到这

里,主持人忍不住又问她,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啊,那段日子一定很苦吧?杨丽

萍笑着回答,不苦啊,这都是为了自己的作品嘛,你看到了这个事实真相,就不

觉得它是一件苦差事了……

主持人三问苦不苦,杨丽萍都说不苦,并且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实质都

是一样,那就是苦的背后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上山砍柴不苦,是因为可以把饭做

;练功不苦,那是为事业打基础;每天只睡一个小时不苦,那是成功前夜的付出。

这些认识足见杨丽萍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一个目光长远的人,一个理智又富有

激情的人。

杨丽萍的苦是实在的、有目共睹的,也是她切身体会的;她的不苦是观念中

的、经过升华的,也是被自己的意志改变了的。她将苦差事转变成不苦的经历,

是源于她认清了事情的面目,要想成功,就必须辛苦,辛苦过后,才能享受成功

的喜悦。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实则融入了大胸怀大智慧,令人钦佩。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篇5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

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

报了。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

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

须关灯睡觉。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

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

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于是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能让爸爸

支持自己做实验。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

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

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

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

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

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

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

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

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篇6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

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

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

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

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这次的不幸,继

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

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

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

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

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

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

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1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

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

励志人物事迹素材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