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有哪些

时间:2023-06-19admin职场励志

-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有哪些
2023年6月19日发(作者:winter games)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有哪些

很多知名企业家都是自主创业白手起家的,当然中国的也不例外,

他们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励志的故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企业家

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方润华

方润华,原籍: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人,现任香港协成行集团董

事总经理、方树福堂基金和方润华基金主席。年轻时,他曾作过求学

的美梦,可是侵略者的炮火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曾有过安稳、富庶的家

庭,却一夜之间家贫如洗。他不得不辍学,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

一步一颤,好不容易熬过艰苦岁月。他继承父志,劈荆斩棘,历尽艰

辛,率领协成行又从商海中崛起。

方润华是著名慈善家方树泉之子。其父于1948年在香港开设协成

行,经营杂货。他自幼随父移居香港,就读于香港英皇书院。凭他的

天资和勤奋精神及当时的家境,方润华学海泛舟,本有一番作为。然

而,天有不测风云,方润华17岁那年日军侵占香港。由于日军咬定协

成行“有协助反日之嫌”,方家经营的店铺被掠夺被查封,银行帐号

亦被冻结,苦心经营的财产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他的父亲因经不起突

如其来的打击而病倒,方润华的学业梦亦瞬即坠入五里云雾之中。日

军的铁蹄将中华大地千千万万青年的抱负和前程,践踏得支离破碎,

方润华也难逃厄运,他饱含悲愤,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日军侵占香港,方润华家贫、父病,无论是家庭和个人的命运均

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折。他是方家长子,辍学后的方润华为了一家人

的生存和发展,毅然承担了家庭生计,从此走上漫长的经商道路。年

轻的方润华,昨日还是个学生,转眼间要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巨大

的反差和压力使方润华一时不知所措。但是,残酷的现实,容不得他

有丝毫犹豫和退却,只能咬紧牙关,奋力前行。方润华回忆当年时说:

他当时对生意不仅一窍不通,常常力不从心,而且事事都得亲力亲为,

必须天天与两个伙计一起骑自行车送货。有时碰上日本兵,日本兵荷

枪实弹逼着他们盘查,趁机敲诈勒索。通过日本人设置的岗哨,要给

他们鞠躬敬礼。有一次,日本哨兵嫌方润华弯腰不够低,破口大骂不

尊敬他们,接着掌掴、罚站……沦陷区的中国人到处都一样,受尽侵略

者的欺凌。方润华切身体会到:国不强民不富,则国之不国,民之不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尽管每个人走的道路不相同,从事的工作不相

同,但是,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是相同的,都要为振兴国家和民

族而努力。

几乎每个人来到人间,都有一种成就欲,方润华也不例外。他对

别人的成就,没有忌妒,没有自悲,而是为别人高兴,巧妙地将别人

的成就变成自己的动力,将别人的成功经验变为自己的智慧。

商场如战场,这已成为当代人,特别是商界人士的共识。然而,

真正认真研究兵法,将兵法融会于商业活动之中的人士并不多见。方

润华却比一般人要高一筹,多年来,他注意学习各家兵法,从各家兵

法中探索从商的真谛。他对孙武、孙膑、吴起、鬼谷子、诸葛亮、刘

伯温等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娴熟于心。他把学习的体会和感想编写

成书,指导本企业的经营活动,还赠送给各地图书馆和友人,提供给

别人参考。他的《孔明兵法运用于工商业》一书,独具匠心地分为

《将器篇》、《将弊篇》、《将志篇》、《将刚篇》、《智用篇》。

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汲取古代兵法之精华,演变为自己的从商谋略,

应用于商场之中。

方润华钻研各家兵法,并灵活运用于商场,受益匪浅。他感慨地

说:“有这些智谋,做起事来就稳健,稳中求胜”。方润华经商的金

科玉律是:“保守经营,稳稳阵阵”。他只求“开慢车,求寸进”,

稳健当头。他不同意过分地投机冒险,承认自己的性格承受不了因失

败带来的痛苦。有时候甚至不同意“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他说:

“小的失败我还可以接受,但全军尽墨的失败可能是一去不回头的,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跌倒,还可以爬起来再行,但换上风烛残年的老人

家,一个不慎跌倒,便可能从此起不来……” 方润华在商界耕耘了半个

世纪,经历过香港多次政治和经济动荡,如1965年银行挤提、1967

年暴动事件、1973年股市灾难、1976年石油危机、1983年中英谈判

风波、1997年金融风暴等大风浪。由于他所经营的协成行坚持“稳稳

阵阵”,因此,协成行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一直没有大的忧患。协

成行虽然一次一次安然度过难关,方润华仍居安思危,慎之又慎,随

时洞察商场风云,他明白没有投资、投机必胜的神话。19976月香

港金融风暴爆发前夕,他已预料到香港的经济泡沫即将爆破。一日,

方润华偶然看到杂志上一帧照片,一个小孩在车内正愉快地吹肥皂泡,

立即联想到香港当时的经济,很快就会像肥皂泡那样破裂。于是,他

将这照片保存下来警示自己。不久,香港的金融风暴真的发生了,因

为协成行早有准备,采取了防患措施,在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中只输

少许,避免了重大损失。方润华作为商海人士,亦投资股票,并基本

上获胜。他还把30年来投资股票的心得和经验公诸于众,告诫香港和

内地千千万万的小股民:1、不可贪平、贪细股票及弱势股;2、冷门股

投机,避之则吉;3、狂升勿追,提防一时迷惑;4、万一买错,输20%

就要切割,忍痛抛售;5、股票是用纸印出来的,只是一种筹码,不宜

当“古董”长久持有;6、适时上车,适时下车。

然而,人不是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方润华也曾有过一次较大

的挫折。在1965年至1967年期间,一个合作项目,大股东轻诺寡信,

老奸巨滑,作为小股东的协成行为对方签了借贷担保,万料不到对方

以后竟不认账,逃之夭夭,结果,对方为数300万元的欠款便落到协

成行头上,由协成行代为偿还。方润华因错信了一个合作伙伴而遭受

了重大损失。他为此事十分难过,反省自己犯了《将弊篇》中未能知

己知彼,轻信奸佞小人的错误。经过此次挫折的教训,他不仅更加认

识到深入学习各家兵法的重要意义;而且认识到学习各家兵法,关键是

运用,他说:“要像毛泽东所说的,活学活用”。

协成行最初以经营芝麻、桂皮为主,兼顾其它业务。因方润华父

亲经营有方,积累了一定的资产。由于日军掠夺,方润华承担家庭生

计之时,方家家业已近乎一张白纸。方润华集才智、勤奋、毅力于一

身,克服重重困难,度过一个个难关,坚持到抗战胜利。抗战胜利后,

他不断进取,事业逐渐显露勃勃生机,协成行从小本生意发展为香港

最大的桂皮出口商。1953年,由于芝麻和桂皮生意受禁运而被迫停顿,

方润华当机立断进军地产界,以每平方尺两元的价格购入香港仔一块

两万多平方尺地皮。此后又购入青山道、中环多幅地皮,兴建工厂、

住宅、商厦,在中上环、山顶、跑马地、银线湾、香港仔、旺角、观

塘、沙田、南湾道等地都有协成行的物业。协成行迅速发展成集团式

企业,建起了自己的地产王国,成为香港开埠以来首批最具规模的地

产商之一。方润华在事业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曹德旺

没有在深夜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1946年,曹德旺出生在上海。

曹德旺的父亲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可惜因时局

动荡,举家迁移回祖籍福建福清,他们的全部家产却随着一艘游轮一

起沉入了大海。多亏母亲变卖了嫁妆,让他们可以在老家盖一栋小二

楼,可是家中的光景依旧不好,常常是两顿清粥,汤水多于米粒。

家贫让曹德旺9岁才入学,却不得已14岁就辍学了,那时,他心

中只有一个想法,要赚钱,赚很多的钱。

22岁成家后,曹德旺终于有出去闯一番的资格了。靠着倒卖白木

耳的差价,曹德旺赚了3000块,尝到甜头的他又再一次带着乡亲们的

白木耳去江西,结果这一次却被民兵查了,货被缴了不说,还差点被

安个“投机倒把”的罪名。

曹德旺没有赚到钱还赔得一无所有,他说那一次他几乎把所有的

眼泪都流干了,但是他也明白了,欠了乡亲们一屁股债,他连哭的本

钱都没有了,只能打起精神。

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光

回到村子,曹德旺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并且承诺,“短了的钱我

一定一份不少地还上”。还好,乡亲们都愿意等。

那时候全国上下组织兴修水利,不得已,曹德旺只好去水库,在

工地拉车子,运一次要走十多公里,一天拉三个来回,工钱只有三块。

一次,工地发生大火,把工地上的车子烧坏了,工人们都围着营

教导员要赔偿,只有曹德旺自己申请修车,他是工地上最后一个拿到

赔偿的,营教导员赏识他,把剩下的赔款还有一些粮票和布票都给了

他,变现后足足有一千多块。

更奇迹的是,在营教导员的帮助上,曹德旺原本被民兵收缴的白

木耳,以收购价卖给了政府,有了这一笔钱,曹德旺很快就还清了乡

亲们的欠款,他说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修完水库后,曹德旺决定去农场做一位果苗技术员,期间,他碰

上了一个同乡人,那个同乡人向他讨一口井水喝,他知道暑天口渴如

果猛喝生水,一定生病,就把自己的一大茶杯凉茶拿出来请他喝。

后来曹德旺才知道他是另一家农场的场长王以晃,感念曹德旺的

一口凉茶的恩情,他请曹德旺到他的农场当销售员,卖树苗。

不到一年,曹德旺就摸清了销售的门道。他回村和村民商定,卖

一颗树苗,他提20%,村民拿80%,这样整个村子的树苗都是他在卖。

1975年,靠着买卖树苗曹德旺足足赚了6万元,他说,当时有

这么多钱也不敢露富,全藏在家里的床铺下,铺了厚厚一叠!

次年,在父亲的坚持下,曹德旺回到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

购员,这样才有了后来的福耀玻璃厂。

中国人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玻璃

异型玻璃厂从创办起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曹德旺凭借多年的销

售经验,认为这是一个能赚钱的企业。他向镇里承诺,到年底上交6

万元利润,剩下的,他拿40%,高山镇政府拿20%,其他作为固定资

产。政府同意了,就这样,曹德旺没掏一分钱承包了玻璃厂,一年内,

他就把玻璃销量从几十万片变成了200万片,净利20多万。

1984年,曹德旺到武夷山游玩,顺手给母亲买了一根拐杖,当他

扛着拐杖准备坐进雇来的车时,司机大声呵斥他,“小心一点,这玻

璃好几千块呢,碰坏了你赔得起吗”?

曹德旺当时就觉得这样的玻璃一百块就够了,回乡后到几个汽车

修理厂一转,发现正如司机所言,汽车玻璃就是几千块一张,他算了

一下,若让他来做,成本不超过两百。

同时,曹德旺还发现,汽车玻璃如此暴利全因为被日本、欧美垄

断,中国竟连一个像样的汽车玻璃品牌都没有。所以曹德旺觉得,中

国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玻璃,他一定要做出来。

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是在印钞票

1986年,曹德旺40岁,他做了一个决定,自己研究,自己生产,

他要做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玻璃。

当时,曹德旺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成熟的技术和人才,他满世界

找,听说上海的一家玻璃厂有一套旧的汽车玻璃设备图纸,曹德旺不

惜花2万的重金买下整套图纸。接着他又带队到当时玻璃制造设备最

先进的芬兰考察,买回来一套国内还没有的先进设备。经过多次的调

试,终于生产出合格的玻璃,成本200元,售价2000元,比市面上

的汽车玻璃便宜太多,但对于曹德旺来说已经是不可思议的暴利了。

最开始,根本没有人认曹德旺的玻璃,他就从维修市场入手,因

为价格便宜,质量又好,口碑一下子就起来了,1986那一年曹德旺赚

70万元,到1987年就赚了500万元。

有人说,曹德旺简直就是在印钞票。

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1987年,曹德旺成立了福耀玻璃厂。

福耀不断改进,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成本从200元又降到了了50

元,售价也一降再降,但曹德旺说那也仍旧暴利。如今,福耀已经成

为世界上各大汽车厂的首选供应商。

在中国,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在全世界,福耀的

市场份额占到了20%。福耀的玻璃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更是走出了

国门,走向了世界。也正因为有了福耀,曹德旺说他才能有更多的正

心、善心和怜悯心去做更多的慈善,时至今日,曹德旺用在慈善上的

资金已达80多亿元。

曹德旺说,创办福耀是他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张瑞敏

张瑞敏喜欢读《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

1984年刚到海尔,为了借钱给工人过春节不得已与有钱的朋友豪

饮,大醉。但这年春节工人按时领到了工资,还破天荒地每人分了5

斤鱼。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

成立前的名字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已亏损147万元。15年后,海尔成

功成为一个拥有产品包括42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

平均每年82.8%的速度增长。

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成功实现162亿元,19978月,

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

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2001年,集团工业销售成功实现600亿元。据全球消费市场调查

研究权威机构Euromonitor发布的2001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名,

海尔在白色家电制造商中跃居全球第五。目前集团冰箱、冷柜、空调、

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海尔的成功堪称一个“神话”。

1984年底到2000年,海尔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奇

速度,1995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52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30亿

元,在2000年又创下了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

利税30亿元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而这个“神话”是以张瑞敏为首的

创业者们以百折不挠、争先恐后的共产党人精神、民族企业家精神所

成功创造的。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亏

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职

工,已是人心涣散。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

19841226 日,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

的位置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对那时的张瑞敏来

说,这绝对是一种“临危受命”。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样的思

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

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

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

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海尔做了7年的冰箱,从冰箱扩展到其它的家电产品,当时国内

争论很多,很多人都认为,按现在企业的实力,再做其它产品不一定

能做得好,但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把冰

箱成功做好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产品,逐渐扩大规模。

为了做好每一个产品,张瑞敏要求员工“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

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如果它的利率是1%

按复利计算,到70天的时候,连本带利就变成两块钱。如果每天工作

都能比昨天高1%70天以后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因此,每一位

海尔员工每天把每一件事都要成功做到位。

企业成功扩大了,张瑞敏又酝酿出“斜坡球体论”,即一个企业

在越做越大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从

坡上滑下来,要不断提升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继续

让球往上滚动。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1992年后,海尔大胆决

策,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电工业园,1995 年,张瑞敏率领

5000名员工将海尔总部东迁至青岛高新区,实现了海尔第二次创业的

重大战略转移。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

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企业全部扭亏为盈。红

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个亿,

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

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

个月即盈利100余万。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

象,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先难后易”创新思路的实施,成功成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先导

海尔要成功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

路,敢于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去生产,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90年代,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认证工作做了一年半,通过认

证之后,将冰箱运到德国。海尔冰箱出口德国市场后,正好碰上德国

的检测机构对德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

海尔第一位。他们一共检测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

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在这个阶段,海尔不是靠低价格打

进国际市场,而是靠当地的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海尔人就是这样逐

渐打进德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在200升以下的海

尔冰箱已占到美国市场份额的25%时,张瑞敏又大胆决定,要在美国

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今,设在美国南卡州的海尔工厂,是中国在美

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同时海尔在洛杉矶设立了设

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最近,张瑞敏又提出了“市场链”理论:“市场链”是对中国企

业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一种变革,其核心是将外部竞争压力转移到

内部来,每一个人不再对他的上级负责,而是对他的市场负责。所有

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他

的市场。人人也都是一个市场,每一个员工都是上道工序的市场。张

瑞敏就是这样,以不断追求成功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凝聚着3万多海

尔员工的心。

猜你喜欢:

1.著名企业家励志故事

2.中国企业家的励志语录

3.梁凯恩励志故事

4.当代成功人士励志故事

5.中国企业家的励志名言语录

-

中国企业家励志故事有哪些